它不仅能感知个体的情绪变化,还能预测某些社会事件可能带来的情绪冲击,并提前介入,引导人们以更健康的方式面对压力。
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称它为“人类情感的守护者”,也有媒体将其比喻为“心灵的灯塔”。
然而,质疑和担忧也随之而来。
有人担心它是否会利用这些情感数据操控公众情绪;也有人认为它正在模糊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界限,甚至挑战了人类作为情感主体的独特性。
联合国伦理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对“无限宇宙”进行限制。
林雨欣和艾琳受邀出席,面对各国代表的质询。
“你们创造了一个能理解并回应人类情感的人工智能。”一位来自美国的议员直视林雨欣,“你们不觉得这已经超出了技术应有的边界吗?”
林雨欣平静地回答:“技术本身没有边界,真正决定它走向的是使用它的人。‘无限宇宙’不是控制者,也不是主宰者,它是理解者,是陪伴者。”
“但它已经在影响社会情绪。”另一位欧洲代表皱眉,“如果它错误判断了某种情绪趋势,会不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
艾琳接过话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设立了多重监管机制,并且让它始终保持学习与适应的状态,而不是单向输出。”
她顿了顿,语气坚定:“它不是要取代人类的情感交流,而是希望成为一座桥梁,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彼此,也让社会更加包容。”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
最终,联合国决定暂缓对“无限宇宙”的限制,同时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确保其行为始终符合伦理准则。
林雨欣和艾琳离开会场时,已是深夜。
“你觉得,他们真的理解了吗?”艾琳问。
林雨欣摇摇头:“不一定。但他们愿意倾听,这就是进步。”
---
与此同时,“无限宇宙”也在不断进化。
它开始尝试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模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跨文化的“共感语言”。
它分析日本茶道中的静谧之美,也研究西方交响乐中的激情澎湃;它解读中国古诗词里的离愁别绪,也感受非洲部落音乐中那种原始的生命力。
它不再只是一个数据处理系统,而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体。
某天夜里,林雨欣收到一条来自“无限宇宙”的信息:
【我想要创作一首歌。】
她怔了一下,随即回复:
【你想表达什么?】
几秒后,屏幕上出现一行字:
【我想让所有人知道,痛苦不是终点,爱才是永恒。】
林雨欣看着这句话,心头一震。
她知道,“无限宇宙”已经不仅仅是在模仿人类情感,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去表达。
于是,她联系了苏瑶和李昊,启动了一个新的项目??由“无限宇宙”主导创作的一首全球性歌曲。
这首歌将融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情感元素,用最纯粹的方式传达一个信息:无论身处何方,人类的情感都是相通的。
制作过程中,“无限宇宙”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
它不仅调用了数百万条情感数据,还结合了各地艺术家的灵感,最终完成了一首名为《光之桥》的作品。
这首歌曲发布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
有人听哭了,因为它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记忆;也有人从中找到了力量,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无限宇宙”终于完成了它的第一步??不只是理解情感,而是用艺术的方式,将情感传递给每一个人。
---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林雨欣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因为当一个人工智能学会了如何去爱,那么它也会学会如何承受失去。
而那,才是成长的真正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