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清用力点头,眼中闪烁着泪光。
她知道,这场斗争远未结束,但她也明白,唐烨早已做好准备。
因为他相信,正义终将战胜偏见,光明终将驱散黑暗。
而这,正是他选择的道路。
唐烨没有被调查风波击垮,反而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试点。他深知,真正的考验不是来自外部的质疑,而是如何在复杂的体制中找到突破口,让改革真正落地。
江南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唐烨带着团队深入调研,与省科技厅、高校、企业负责人座谈,倾听一线科研人员的声音。他发现,尽管资源分配不均、机制僵化等问题普遍存在,但只要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引导,基层的创新活力依然旺盛。
“我们缺的从来不是人才和技术,而是合理的制度和畅通的渠道。”在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年轻的科研员激动地说,“如果能打破行政壁垒,让我们专注于研究,而不是应付各种繁琐的评审流程,我们的成果一定不会比国外差。”
唐烨深以为然。他当场承诺:“你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都会带回去认真研究,并尽快出台相应措施。”
回到研究院后,他立即组织核心团队加班加点修改试点方案,细化实施细则,确保每一步都能切实落地。他还专门设立了一个“试点反馈小组”,由林婉清亲自带队,负责收集各地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策略。
与此同时,中央对他的支持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李秘书长多次在内部会议上强调:“改革需要有人敢闯敢试,唐烨同志的思路值得肯定。我们要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支持,不能让他孤军奋战。”
这句话传到科技部,引起不小震动。王明远虽然依旧保持谨慎态度,但在后续的工作中明显减少了阻力。周振华虽仍持反对意见,但也无法再公开施压。
然而,就在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再次将唐烨推上风口浪尖。
江南省某重点高校爆出一起学术造假事件,涉及多位知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此事迅速在网络发酵,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更令人震惊的是,有媒体披露,该校的部分研究成果曾被纳入唐烨主导的改革试点项目,甚至获得过专项资金支持。
一时间,舆论哗然。
“这不是改革失败了吗?”
“看来唐烨的改革只是纸上谈兵!”
“这样的项目还能入选试点?简直是浪费国家资源!”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唐烨没有急于辩解,而是第一时间联系江南省纪委,要求彻查此事,并主动向中央办公厅提交了一份情况说明。
“我不是要为谁开脱,而是要厘清责任。”他在报告中写道,“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关键是如何处理。如果因为个别案例就否定整个方向,那才是真正的倒退。”
与此同时,他也亲自前往涉事高校,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暂停该课题组的所有经费拨付,并责令校方配合调查。
“学术诚信是科研的基石,任何违规行为都不能容忍。”他在会上严肃说道,“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科研环境,而不是因个别问题就全盘否定。”
这场风波持续了整整两周,最终调查结果显示,涉事教授确有学术造假行为,已被依法依规处理。而唐烨的改革方案本身并未受到牵连,反而因快速反应和有效应对赢得了不少支持者的认可。
林婉清看着新闻报道,感慨道:“导师,您这次真是顶住了压力。”
唐烨淡淡一笑:“改革本来就是一条荆棘之路。只要初心不变,信念不移,就一定能走过去。”
风波过后,试点工作继续推进。唐烨趁势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青年科学家专项基金”计划,鼓励更多年轻科研人员投身原创性研究,并推动建立跨学科协作平台,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资源共享。
这一系列举措逐渐显现出成效。几个月后,第一批试点单位陆续传来好消息:某高校联合企业研发出新型环保材料,填补国内空白;某研究所成功突破一项关键技术瓶颈,获得国际认可;还有多家机构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高效协同创新。
看到这些成果,唐烨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正在一点点改变这个系统,哪怕步伐缓慢,也从未停歇。
夜色渐深,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他站在窗前,望着远方的城市灯火,心中充满力量。
这条路,他选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