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姐,我回来了,这段时间让你操心了。”
唐烨对程琳很了解,自己失联之后,必然牵挂着自己的去向。
程琳语气淡然,“回来就好。没想到,你不声不响的,做了一件大事。”
唐烨言辞恳切:“姐,这事你可起了关键作用。若不是你跟韩书记大吵一架,这戏也演不到那般逼真的地步。”
程琳自嘲,“说到底是我太单纯,现在想想,还跟韩书记拍桌子,挺可笑的。”
唐烨赶紧纠正,“一点也不可笑。姐,我真的很感激。不过,请你相信,如。。。。。。
试点方案正式落地后,唐烨的工作节奏陡然加快。他亲自带队前往第一批入选试点的六个省市,逐一召开协调会,与当地科技厅、财政局、国资管理部门以及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人座谈交流。每到一地,他都强调:“这次改革不是简单的政策松绑,而是系统性的制度重构。我们要做的,是真正激活沉睡的技术资源,而不是制造新的漏洞。”
在南方某省调研期间,一位地方科技厅长私下向他反映:“唐主任,说实话,我们很支持这个方向,但真要动起来,还是怕踩红线。特别是涉及国有资产的部分,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扣上‘流失’的帽子。”
唐烨听后,没有立刻反驳,而是耐心解释:“您担心的问题我理解,这也是我们在设计机制时最关注的风险点。我们的方案里已经明确了评估标准、收益分成比例以及退出路径,并配套了动态监管措施。只要依法依规操作,就不该背上不该背的责任。”
那位厅长沉吟片刻,最终点头:“唐主任,我相信你是真心干事的人。我们会全力配合试点推进。”
回到北京后,唐烨召集团队开会,把各地反馈的意见一一梳理,着手优化试点细则。他特别叮嘱负责法律合规的同事:“我们必须确保每一条规定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不能给任何质疑者留下口实。”
就在试点工作逐步铺开之际,中央纪委的一份通报再次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某省一名副厅级官员因涉嫌干预科研项目审批被立案调查,而此人曾在一次座谈会上公开质疑过“股权激励”政策的合理性。
有人开始猜测,这是不是对唐烨主导的改革的一种变相反击。林婉清得知此事后,特意找上门来:“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可能另有深意?”
唐烨坐在办公桌前,手里握着那份通报,神色平静:“当然想过。但我不会因为别人想借题发挥就停下脚步。只要我们坚持原则,走正道,就不怕他们搞小动作。”
林婉清叹了口气:“我只是替你不值。明明是为了国家发展,却总有人从中作梗。”
唐烨笑了笑:“这就是现实。官场从来都不是净土,关键是我们怎么应对。如果连我们都动摇了,那改革就真的无望了。”
话虽如此,唐烨心里也清楚,自己已经成为某些人眼中的“眼中钉”。尤其是那些习惯了旧有利益格局的既得利益者,对他推动的这套新机制极为反感。
果然,不久之后,一份内部文件悄然下发,要求各试点单位“严格审查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的资金流向”,并暗示“不得擅自扩大激励范围”。
这份文件虽然措辞中性,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在变相收紧政策空间。唐烨收到通知后,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情况,并附上了详细的试点进展报告和数据支撑材料。
“李副主任,我们现在正处于最关键的起步阶段,一旦政策执行口径收紧,势必会影响各方信心。”他在电话中语气坚定,“请您务必向上级说明,这项改革关系重大,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李副主任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我明白你的意思。我会尽力协调,但你也得做好心理准备,这条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唐烨挂断电话,靠在椅背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几天后,一场由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的专项督导会议在京召开,专门听取试点地区工作汇报。唐烨作为主要起草人,被安排第一个发言。
会上,他用简练的语言概述了当前试点工作的总体情况,随后展示了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自试点启动以来,已有超过两百项科技成果完成赋权转化,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近五十亿元,预计三年内可实现产值超三百亿元。
“这些数字不是凭空捏造的,也不是纸上谈兵。”他目光坚定地扫视全场,“它们代表的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跃升,是科技人员多年心血的结晶,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
会场上一片寂静,片刻后,主持会议的国务院副秘书长带头鼓掌:“讲得好!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改革精神。”
散会后,唐烨刚走出会议室,就被几位记者围住。“唐主任,您如何看待最近一些关于试点政策收紧的传言?”一位记者率先发问。
唐烨微微一笑:“我想说的是,任何一项改革都会经历阵痛期。但我们既然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就不会轻易回头。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事,我们就应该坚定不移地去做。”
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名为《让科技之光照亮未来之路》的评论文章,高度评价了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工作的意义,并指出:“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担当。只有像唐烨这样敢于破局、勇于创新的干部,才能真正推动社会进步。”
这篇文章一经刊发,迅速引发广泛反响。许多基层科技工作者纷纷留言表示支持,认为这是对一线科研人员的最大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