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唐烨带着一支精干的调研小组,抵达东北某重工业城市。这座城市曾是中国机械制造的重镇,但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却逐渐陷入衰退。近年来,虽然中央陆续出台扶持政策,但由于地方执行不力,效果并不明显。
一下飞机,唐烨便直奔当地一家老牌国企??红星机械厂。这家工厂曾是国内最大的重型机械生产基地,如今却濒临倒闭,厂区破败不堪,车间里堆满了积压的产品。
厂长王建国见到唐烨,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唐主任,您真的来了!我们等这一天等得太久了!”
唐烨握住他的手:“老王,我来看看你们的真实情况。你们有什么困难,尽管说。”
王建国叹了口气:“说实话,我们的技术并不落后,但市场萎缩太快,订单越来越少。再加上设备老化、人才流失严重,根本撑不下去了。”
“有没有尝试过转型升级?”唐烨问。
“试过。”王建国苦笑,“但我们连基本的研发经费都没有,更别说引进新技术了。”
唐烨听完,没有立即表态,而是带着团队深入车间考察。他们走访了多个部门,听取一线工人的意见,甚至还与几位退休老工程师座谈,了解企业历史沿革和当前困境。
调研结束后,唐烨召集地方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会上,他毫不客气地指出问题所在:
“你们口口声声说支持国企改革,但实际上呢?财政投入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连最基本的配套服务都没有。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怎么可能发展得好?”
市长张立军脸色微变:“唐主任,我们也知道问题存在,但市里的财政状况确实紧张……”
“财政紧张不是借口。”唐烨打断他,“我今天来,不是听你们诉苦的,而是要看到实际行动。我可以协调国资委,给你们争取专项技改资金,但前提是,你们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且严格执行。”
会场气氛顿时凝重起来。张立军犹豫片刻,终于点头:“好,我们一定配合。”
离开东北前,唐烨特意去看了几家私营企业。这些企业在夹缝中求生存,虽然规模不大,但创新意识强,发展潜力巨大。他鼓励企业家们加强合作,利用中央政策红利加快技术升级,并承诺将为他们提供更多支持。
回到北京后,唐烨立刻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详尽的东北振兴建议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专项资金、推动产学研结合、优化营商环境等。
几天后,中央正式批复了他的方案,同时要求地方政府限期整改。这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被认为是中央推动深化改革的重要信号。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推进之际,一封密信再次打破了平静。
信中写道:“唐主任,感谢您为基层所做的努力。但我必须提醒您,有些人已经将您视为眼中钉。请务必小心,切莫孤军奋战。”
落款处只有一个字:知。
唐烨看完信,久久未语。他知道,自己已经触及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底线。但他们越是反对,就越说明他走的路是对的。
他将信收起,转身对林婉清说道:“看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林婉清看着他坚定的眼神,轻轻点头:“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陪着你。”
窗外,春风拂面,阳光洒落在办公桌上。唐烨望向远方,心中默念:
“只要这条路还走得通,我就不会停下脚步。”
唐烨回到北京后,正值春寒料峭。窗外的风夹杂着细雪飘落,办公室里却依旧灯火通明。他站在窗前,手中拿着一份刚送来的调研报告,眉头紧锁。
“西部的问题虽然初步解决,但其他地方类似的情况也不少。”林婉清递来一杯热茶,轻声说道,“你是不是打算在全国范围内搞一次系统性的督查?”
唐烨点点头:“是啊,光靠发文件、开会已经不够了。必须亲自走一遭,看看政策到底有没有真正落地。”
林婉清看着他疲惫却坚定的神情,心中一阵心疼:“可你也得注意身体,别把自己累垮了。”
“没事。”唐烨笑了笑,“只要这些政策能真正帮到一线科研人员,我做什么都值得。”
第二天一早,唐烨便召集了战略研究小组开会,部署新一轮全国调研计划。这次的重点不是表面成果展示,而是深入基层,倾听真实声音,查找政策执行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