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让科技服务于人民,而不是成为少数人的工具。”唐烨在一次座谈会上说,“科技工作者不仅要追求真理,更要坚守良知。”
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仅靠政府推动远远不够。要真正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还需要金融、市场、教育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
为此,他亲自牵头推动“科技金融一体化”改革试点,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国家级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企业股权激励、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等新模式。
“我们要让资本愿意投科技,让科技能赚钱。”他在一次金融论坛上直言,“只有当科技与资本形成良性互动,我们的创新生态才算真正成熟。”
这项改革迅速见效。短短半年内,多个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获得大规模融资,一些原本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技术成果得以快速产业化。资本市场对科技板块的信心显著增强,A股科技指数连续数月上涨,带动了一大批新兴企业的崛起。
而在教育领域,唐烨也毫不松懈。他深知,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为了让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他推动实施“青年科学家成长计划”,设立专项资助基金,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前沿研究。
他还提议在中学阶段开设“科技创新基础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实验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科技成为一种信仰。”他在一次教育部座谈会上说,“未来的科技强国,不是靠几个天才撑起来的,而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这一切的努力,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中国的科技自立步伐越来越坚定,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多个国家纷纷寻求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机会,中国科研机构也开始在全球科技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然而,正当一切看似步入正轨之时,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某日深夜,唐烨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一名核心科研人员疑似因精神压力过大,在家中突发心梗去世。死者的家属情绪激动,指责其长期超负荷工作,且科研环境恶劣,缺乏有效支持。
消息传出后,网络舆论瞬间沸腾。一些自媒体开始渲染“科研过劳死”话题,甚至有人借此抨击科技改革政策,称“这是逼出来的悲剧”。
唐烨连夜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要求全面调查事件经过,并安排心理辅导团队介入,帮助其他科研人员缓解压力。
“我们不能只看到成绩,更要看到背后的付出。”他在会上沉痛地说,“科研是艰苦的事业,但我们不能让奋斗变成负担。”
随后,他亲自前往死者家中慰问家属,并承诺将完善科研人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设立“科研人员健康关怀基金”,用于提供心理疏导、体检服务、康复治疗等支持。
他还指示科技部尽快出台《科研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科研单位必须为科研人员提供合理的工作节奏、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心理干预机制。
“科研需要激情,也需要理性。”他在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尊重科学规律,更要尊重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生命价值。”
这场风波过后,唐烨深刻意识到,科技改革不仅是技术和制度层面的变革,更是对人本身的关怀与尊重。
他开始更多地走进基层科研单位,倾听一线声音,了解真实需求。他推动建立“科研人员意见反馈平台”,让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能自由表达意见和建议。
“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科研战线的服务者。”他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只有真正了解他们的困难,才能做出更有温度的政策。”
夜深人静时,唐烨常常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翻看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报告、政策反馈、群众来信。他知道,这条路依然漫长,挑战依然巨大。
但他始终坚信:只要心中有光,脚下就有路。
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如同星辰般闪耀。那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夜以继日奋斗的见证,也是中国科技崛起的希望之光。
唐烨合上笔记本,目光坚定如初:
**“科技兴国,任重道远;改革创新,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