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不由朝向李云乐看过去,眼神中满是看“明主”的欣慰。
武皇也心下震动,她自是明白这些道理的,但却是在她掌权后,驾驭了数个朝臣之后才渐渐悟出了这个道理。
而且李云乐还将这番话毫不避讳地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了出来,她这是要绝了自己以后甩锅臣子的路啊,还是她有自信未来的自己不会犯错?
武皇不由得看向了李云乐,眼神中充满探究。
与此同时现场其他人也都如武皇、狄仁杰般看向了李云乐。
李云乐被众人的目光看着,尴尬感再次冒了出来。
她倒是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神,这个道理是后世所有系统学习过历史的都应该知道,毕竟“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不仅是《资治通鉴》里的著名典故。
而且她没记错的话这好像还真是后世公务员学习的课程中的其中一课。
不过她倒不觉得未来的自己如同武皇所想的那般自信不会犯错,反倒是她害怕自己会犯错,才会提前向臣子们宣扬这个道理。
权力是个好东西,却又比一切都能腐蚀人。
她读了那么多的史书自然见过太多被权力异化的帝王们,而她害怕自己也成为那样的人,忘了从前的初心。
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不如就从一开始让自己警觉起来,让朝臣和天下百姓们监督她。
当然如今这些话自是不能说的,毕竟她还不是皇帝呢,坐在皇位上的还是武皇。
她若说了万一被武皇以为是在内涵她怎么办?她早上来之时才被武皇刚抓住了小辫子了呢!
于是李云乐想了想,只“谦虚”道,“安乐猜测那天幕中的‘安乐’应当是读史后有感而发,隋炀帝和太宗陛下两朝不过相差十来年,有大量的臣子历经两朝,但表现却是大相径庭,实在是引人深思。这只是安乐读史后的小小心得,有什么不成熟的看法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武皇一听便知道李云乐又在装傻充楞了,不过当着大家的面她也不打算拆穿她。
更何况天幕还在继续,她也没空寻根究底。
【安乐大帝的这番话对于当时的朝臣们可谓是震撼,虽然那时的她还不是皇帝,但她作为上位者能有这样的认识已经足够显现出她能成为千古明君的博大胸怀。】
【不少不读史书的人总说“安乐大帝”好像突然间就从万人反对将她立作太女变成万众期待,但我想仅从这件事的处理上,那时候的有识之士便应当意识到“安乐大帝”不仅有能力,还有足够的胸怀将华夏带入更高的巅峰,真正的聪明人这时后便应当会想着消肿自己未来的明主。】
【据说,当时的寒门士子们本在抱头痛哭,有的人甚至打算收拾行李回家过两年等风头过了再战。而他们在听到最终的消息传出后,他们更是痛哭,只是这一次是喜极而泣。】
【甚至还有情绪激动的士子冲出了自己的住处,朝着皇宫跪拜,口中大喊,“誓死效忠安乐公主!”】
【而事实上这之后寒门中的确有一批人成为了“安乐大帝”最坚实的支持者,而且完全不在意个人利益,只一心为国,死在岗位上的更是有好几个。】
【要是那时有劳模评选,我想他们肯定能当选。】
天幕是以调侃的口气说的这番话,然而寒门士子们却是越发激动。
能得遇明君一展报复,他们怎么会觉得是在受累?这是他们梦想中的事好吗?
他们虽然心中有私心,但“治国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主张却一直刻在大多数读书人的脑海中。
这一刻他们甚至觉得天幕不再是什么坏事,虽然天幕的确毁了他们的形象,但那毕竟还没发生不是吗?
“安乐大帝”的胸怀那般广大,定然不会与他们计较。
而现在天幕让他们提前知道到谁才是真正的明主,可是切切实实少走一段弯路。
不知是谁带头,大街上的寒门士子竟是也如天幕中所言那般跪拜行礼。
“有幸得遇明主,定当竭尽所能效忠明主!”
当然虽然心中激动,寒门士子还是保留着一丝理智的,没有直接喊出名字,毕竟这天下还是武皇坐着皇位。
武皇倒并不觉得吃味,她只是心头一转瞥见了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很是有些无奈。
她怎么觉得寒门就是被李云乐给设计了,结果现在他们却反倒对李云乐感恩戴德,誓死效忠。
李云乐可真是个狡猾的小丫头!这般想着武皇再次望向了李云乐。
而李云乐则是抬头望天装作没看见,心中却在想谁叫人都是有点贱的,轻易给他们的东西他们反倒不会珍惜,自然是要吓上他们一吓。
【这一次科举制改革结果大家应当也能料到了,最终改革一条几乎未改地推行了下去,无人再敢说一个“不”字。毕竟一方敢说“不”,那涉及到他们部分的改革也可能被攻击。】
【而这次科举改革后,也达成了up主所说的安乐大帝的三个目标之一,便是针对下层人彻底打开了一条上升通道,提高了阶层的流动性。只要你好好读书,才华出众,便能通过科举一展抱负,成为人上人。“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在那时无数次上演。】
【同时世家门阀也再也不复从前的荣光,虽然他们依旧有些家传典籍等等优势,也有世家通过逼迫族中子弟努力读书,成功转型成了科举世家,但是整体而言世家再没有了从前的荣光。】
天幕下,几乎所有百姓都心中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