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四合院:一人纵横 > 第2066章 赤红魔晓1(第3页)

第2066章 赤红魔晓1(第3页)

消息传到国防部时,正赶上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进入关键阶段。总设计师亲自来到实验室,指着图纸上的太阳能帆板问:"小陈同志,能不能让这些板子在太空中自己修复?去年苏联卫星就是因为帆板被微陨石撞坏,工作了三天就失效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晓的目光落在帆板的铰链结构上。他想起科多斯多瑞兹图书馆里记载的"共生咒"——一种能让不同物体产生自我修复能力的古老魔法,常用于修复破损的魔法器具。但将其应用在金属与硅片的结合处,还是第一次尝试。

"需要加入活体细胞。"他在黑板上画下咒阵与细胞的结合示意图,"我从西伯利亚带回的火蜥蜴鳞片粉末,混合菠菜叶的叶绿体,能在真空环境下存活六个月。当帆板出现裂痕时,叶绿体释放的能量会激活共生咒,让金属分子重新排列。"

接下来的三个月,实验室变成了魔法生物学的战场。陈晓和生物学家们合作,在无菌环境下培育经过魔法处理的叶绿体。当第一块嵌有"生物修复层"的帆板样品被送入模拟太空舱时,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模拟微陨石撞击的瞬间,帆板表面出现了一道两厘米长的裂痕,但不到十分钟,裂痕处就泛起绿光,金属边缘像有生命般慢慢合拢,最终只留下一道几乎看不见的印记。

"修复成功率98%。"负责记录的研究员声音发颤,"而且消耗的能量,只相当于帆板自身发电的万分之一。"

总设计师看着检测报告,突然问:"这种技术,能用到载人飞船上吗?"

陈晓的手指在帆板样品上轻轻敲击着。载人飞船的舱体需要承受更大的冲击力,而且必须保证绝对无菌——火蜥蜴鳞片粉末里的魔法残留,会不会对人体产生未知影响?他想起导师曾警告过的"魔法排斥反应"——非魔法人士长时间接触高浓度魔法场,可能会出现头晕、失眠等症状。

"需要稀释魔法浓度。"他转身在实验台调配新的试剂,将鳞片粉末与石墨烯混合,再用"弱化咒"处理三次,"这样既能保留修复能力,又能让魔法场强度控制在0。5格林以下——这是国际魔法联合会规定的安全阈值。"

1970年4月,当东方红一号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时,陈晓站在指挥大厅的角落里,手里紧握着那根雷鸟羽毛魔杖。屏幕上,卫星展开的太阳能帆板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监测数据显示,抗辐射咒阵和生物修复层都在正常工作。当《东方红》的旋律从太空传回地面时,他突然感觉到口袋里的共振水晶在微微发烫——那是科多斯多瑞兹的导师发来的魔法讯息,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你的星辰,比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更亮。"

卫星成功入轨后,陈晓接到了更艰巨的任务:参与核潜艇的核反应堆小型化项目。在葫芦岛的造船厂,他第一次见到那艘庞大的钢铁巨鲸,工程师指着反应堆舱室的图纸叹气:"体积太大,导致潜艇的下潜深度比美国的鲟鱼级少了100米。如果能把反应堆再缩小三分之一。。。"

陈晓的目光落在反应堆的控制棒上。这些由镉制成的棒子通过吸收中子来控制核裂变速度,但机械传动装置占了太多空间。他突然想起科多斯多瑞兹的"元素转化咒"——一种能暂时改变物质属性的魔法,比如让铅变成透明的,让铜具有磁性。

"可以用魔法控制中子吸收量。"他在图纸上圈出控制棒的位置,"在镉棒表面刻上'变量吸收咒阵',通过改变咒阵的能量强度,来调节中子的吸收率。这样我们就能拆掉笨重的传动装置,用一根魔杖大小的控制器代替。"

但在潜艇上使用魔法,面临着比卫星更复杂的环境。海水里的盐分能干扰魔法场,深水下的高压可能导致咒阵失效。陈晓带着团队在高压舱里进行了上百次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用美人鱼的鳞片(从苏联魔法部交换得来)混合环氧树脂,在咒阵表面形成一层防水膜,能抵抗300米水深的压力。

当改装后的反应堆第一次在陆地上试运行时,所有人都紧张得手心冒汗。陈晓站在控制台前,手里的魔杖连接着一根特制的传导电缆。当他念出咒语时,控制棒表面的咒阵亮起蓝光,反应堆的功率输出曲线像被驯服的野兽般平稳起伏——从10%到100%的功率调节,只用了30秒,比机械装置快了五倍。

"下潜深度能增加120米!"总工程师看着计算结果,激动得把安全帽扔到了地上,"而且噪音降低了20分贝,美国人的声呐再也别想轻易发现我们!"

但危险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一个暴雨的夜晚,实验室的高压舱突然发生泄漏,海水瞬间淹没了正在测试的咒阵样本。陈晓冲进去抢救时,被泄漏的魔法场击中右臂,皮肤立刻泛起紫红色的灼伤——这是魔法与盐分反应产生的腐蚀性能量。

王工背着他冲出高压舱时,他还紧紧攥着那块样本:"快。。。记录数据。。。盐分浓度超过3。5%时,咒阵的能量衰减率是。。。"话没说完就晕了过去。

醒来时,他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右臂缠着浸过独角兽血液的绷带——这是治疗魔法灼伤的特效药。李院士坐在床边,手里拿着那份沾满海水的测试报告:"小陈,组织上决定让你担任特殊技术研究所的所长,专门研究魔法在国防科技中的应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窗外的雨还在下,陈晓望着玻璃上的水痕,突然想起刚回国时那个初秋的早晨。那时他还在担心魔法会不会被这个务实的国度接纳,而现在,他亲手将那些古老的咒语刻进了卫星、核潜艇、乃至即将研制的洲际导弹里。

"我想把科多斯多瑞兹的教材翻译过来。"他对李院士说,"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魔法科研人才,不能总依赖国外的理论。"

李院士点点头:"中央已经批准了你的建议,在清华大学开设'特殊材料专业',由你担任系主任。"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一份招生简章,上面印着一行烫金的字:"用科学解释魔法,用魔法拓展科学。"

1972年的春天,陈晓站在清华大学的讲台上,面对台下第一批特殊材料专业的学生。他没有讲复杂的咒文理论,而是举起那根雷鸟羽毛魔杖,让讲台上火柴盒大小的卫星模型缓缓升空。

"魔法不是巫术,"他的声音透过扩音器传遍阶梯教室,"就像电在一百年前被认为是魔法一样,我们今天所做的,是让未来的人们明白,那些看似神秘的力量,其实也是宇宙规律的一部分。"

模型卫星在教室里盘旋一周,展开的太阳能帆板上,抗辐射咒阵的纹路在阳光下清晰可见。陈晓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他们中有物理系的高材生,有对魔法充满好奇的文科生,甚至还有几位从部队调来的工程师——突然觉得,自己当年从科多斯多瑞兹带回的不只是共振水晶和咒语书,还有一颗将两种文明连接起来的种子。

下课铃响起时,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举手问:"陈教授,您说魔法能让人类登上月球吗?"

陈晓望着窗外的蓝天,那里有东方红一号卫星正在无声地运行。他想起科多斯多瑞兹图书馆里的一幅古画,画中巫师骑着扫帚飞向月球,旁边用拉丁文写着:"星星从不拒绝任何想触摸它们的手。"

"不仅能登上月球,"他微笑着挥动魔杖,让卫星模型落在女生的课桌上,"还能在月球上建立魔法观测站,用咒阵监测太阳风,用修复层保护月球车。"

女生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模型上的咒阵纹路,突然抬头问:"那我们什么时候能开始学'变量吸收咒'?"

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陈晓看着这些眼中闪烁着光芒的年轻人,突然觉得肩膀上的担子变得轻盈起来。他知道,属于魔法与科技的故事还远未结束,而这些年轻人,将把这个故事续写得更加精彩。实验室里的共振水晶还在微微发烫,像是在呼应着某种来自遥远星空的召唤——那是宇宙在邀请他们,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这个既神秘又可知的世界。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