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揽下寻找沈如月的重任后,孟允抒根据林知仪的描述,将沈如月的外貌特征、走失经过等细节记录下来,撰写了一篇寻人告示登在《黎民日报》上。
与此同时,孟允抒也动用了“万民之眼”的力量。面对人命关天的大事,孟允抒也顾不得谴责系统趁火打劫的行为,迅速将其掌握的调查线索兑换一空。
然而,情报系统还是一如既往地扮演着谜语人的角色,给出的答案不是泛泛而谈就是不知所云。
孟允抒如今已经完全摸清了这个系统的特性,对它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行为也已经习以为常。她懒得再冲它发火,抓紧时间根据它提供的情报展开了调查。
系统在刚与孟允抒绑定时就曾经告诉过她,越高级的信息所消耗的声望点越多。当时它对“高级信息”的解释是不易获取和搜集的情报,这些情报不但价格高昂,而且通常只有只言片语,很难起到直接作用。
经过孟允抒这大半年的实际应用与探索,她发现这个“高级信息”的定义落到实际案例中,通常就是指情报涉及有权有势的人、当事人数量多、需要调查的范围广这三种情况。
因此,孟允抒利用系统的答复逆推,拐走沈如月的罪魁祸首应当至少符合以上几种条件之一。
过了几日,孟允抒的调查一直没有眉目。正在她为这事焦头烂额之际,新的甲方又接踵而至。
当第四与第五名来客坐在孟允抒对面痛哭流涕、悔恨自己没能看好孩子时,孟允抒逐渐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头。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她已经接到了四桩刊登寻人告示的委托,而失踪者无一例外都是六岁以下的孩童。
傍晚回府后,孟允抒将她的最新见闻和线索带给了许昭。
趁着许昭翻阅那些受害者父母的描述、知情人提供的线索证词,孟允抒蹙起眉头,神情凝重地说道:“就目前我知道的情况而言,这已经是本周的第四起孩童走失案了,更不要说还有些人没有找我们发布告示。若是再不尽快将其破解,那些有孩子的人家都睡不了一个安稳觉。”
许昭沉默地点点头,表示赞同孟允抒的话。
在孟允抒发过那几篇寻人告示后,另外几桩孩童失踪案也在城中流传开来,间杂有各种流言蜚语。近日百姓本就人心惶惶,有孩子的人家都不敢让孩子离开自己半步,生怕他们一不留神就会被拐子拐了去。要是再出几桩类似的事件,城中只会是一片风声鹤唳。
在这样恐惧紧绷的氛围中,且不说民众还能否正常生活,搞不好还会生出什么大乱子。
孟允抒转头看着许昭浏览纸上的内容,适时地在一旁补充道:“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情报来看,拐走这些孩童的人不是同一个,而他们的拐骗手法也各不相同。”
她顿了顿,说出自己通过反推系统情报而得出的猜测:“可我总觉得这些案子彼此之间有联系。”
听到这句话,许昭停下手中的动作问孟允抒:“你可有确切证据证明你的猜想?”
孟允抒明白许昭的意思,但也只能如实回答:“没有。”
许昭将他看过的那些文稿放在一旁,无奈地叹息道:“若你能证明此事属实,这案子就能被移交至刑部了。”
刑部待处理的要案本就堆积如山,在尚未确定一桩案子属于重大案件时,如果他们一见到风吹草动就去调查,只会浪费官府的人力物力,反而无法集中资源解决关键问题。
从孟允抒那里听闻这一连串的事件后,许昭固然也想尽快找回那些被拐走的孩童,可其他案子的受害人也正眼巴巴地等他作出公正的裁决。作为刑部官员,他自然得对这些人一视同仁,总不能顾了这头却不顾那头。
“我知道你的难处,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事。而且,就算你能接手此案,也要等到手续齐全后才能开展调查。”孟允抒对许昭笑了笑,宽慰他道,“如今许郎能抽空帮我查案,我已经是感激不尽。”
按照规定,许昭的确不能以官员的身份插手此案,但他可以在私下以个人身份参与调查。因此,每当许昭有空时,孟允抒都会将最新情报告知许昭,请他帮忙指导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许昭看出孟允抒笑容中的勉强,但说再多的漂亮话也并无意义,眼下唯一能解决她心头烦忧的办法就是早日找回那些孩童。
“这不过是我分内之事,你谢我做什么。”许昭以微笑对她作出回应,他看完手头的文稿,将其归纳整齐,对孟允抒说道:“允抒,把线索图给我,我将最新情报标注上去。”
孟允抒应声取来手边那张卷好的宣纸,把纸张在书案上推平铺开,用镇尺压平了四角:“今日有人来报社提供线索,说是曾在城南米店见到一名形迹可疑的男子,他的相貌与拐子之一有些相似。但这位证人说,他无法确定此人就是拐子,因此不敢轻举妄动。”
孟允抒指指地图上一处地点:“正是此处。因为我无法判断这信息是否有用,所以没有记录在那些文稿当中。”
许昭点点头,拿起毛笔在那处画了个小圈。
在沈如月失踪案后,许昭便提出建议,由他根据线索绘制一张案情追踪地图,在上面标注孩童的走失地点、线索提供者的目击地点等,不同的作案人用不同符号作出了区分,随着线索增加而不断对地图进行更新。
在现今的这张线索图上,城郊那一圈已经布满了标记,可以看得出作案人的主要目标就是城郊的孩童。这情况在孟允抒的预料范围内,毕竟城中居民数量众多,人多眼杂,拐子也不好在众目睽睽之下公然带走孩子,而城郊的那些小村庄人烟稀少,作案难度自然大大降低。
随着孟允抒的目光移向城内,这样一目了然的景象就消失不见。
城内民众提供的线索真真假假,有许多情报存疑。有几次民众都声称发现了拐子的踪迹并尝试着对其进行跟踪,只可惜最后都是无功而返。他们将情况反映给孟允抒后,孟允抒便将其转交给许昭,他根据这些人的叙述绘制了拐子的路线图。但这些不同形状的线条纠缠在一起,根本就是毫无规律可循,看不出任何端倪。
孟允抒看了一会路线图,感觉自己的思绪也和那些线条一样变成了一团乱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