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桐还礼:“商子桐。”
四爷跟允农说:“在下安排人送诸位去馆舍,改日再聚。”
“甚好!”
见对方应允,四爷才说武吉:“我与女眷先不去朝歌,这是若国贵客,请丞相代为接待。”
啊?
四爷说着,就去了马车上,问比干遗孀:“您是先去西岐馆舍安置,还是随我们走。”
“自然是随你们走!”我夫虽亡,但我并非寄人篱下之辈。
四爷就看桐桐:“那咱走。”
上岐山,给伯邑考修的陵寝就在岐山。
姜子牙不是会算吗?你算来我回西岐了,但你算到我过西岐而不入吗?
第1945章苟行于世(30)一更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
这是《诗经》中关于周人的发祥地周原的描述。
堇是紫花地丁,野菜,味苦。
荼是苦菜,野菜,味苦。
诗词赞美周原的肥沃,说周原是如此的丰茂富饶,连堇荼也变的甘甜如饴。
桐桐放马塬上,看着不远处的岐山。此时的岐山森林茂密,水草丰美,厚厚的土层覆盖在山体之上,水流潺潺,沟壑纵横。
日到午,在此暂歇。
汲泉水,烹野味。
桐桐蹲在边上洗了脸,抬头看见横卧在溪水边的枯木,她指着枯木:“看!木耳。”
四爷笑着看她跑去扣木耳,也不拦着。她怕是真的很投入而今这个世界,但是,她应该还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封神里一笔带过的提过的一个人——姬旦。
姬昌的长子是伯邑考,而今已经没了。
次子是姬发,这是后来的周武王,这当然要大书特书。
但是四子姬旦,却被一笔带过。
原著上只提了两次,一次是在给雷震子介绍的时候,提了一嘴他的次子姬发,他的三子姬旦;还有一次是是姜子牙在金台拜将时,长长的名单上出现了‘周公旦’。
本来的四子,被说成是第三子。
要论起重要,整个周王朝的历史,乃至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忽略谁也不能忽略周公旦这个名字。
想到周公旦,四爷就又有些理解姬昌现在矛盾的态度了。
正思量,桐桐跳过来了,捧着一捧子肥大的木耳:“瞧!”
四爷帮着给收起来,桐桐看了他一眼,才低声问:“想什么呢?”
“姬旦。”
桐桐愣住了,眨了两下眼睛,“谁?”
“周公!”
桐桐:“……”对!周公!就是那个‘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那个周公。
她看四爷,四爷也看她,两人面面相觑,谁也没说话。
用了饭重新启程。再上路,连桐桐都沉默了。
帝辛废人殉,不是出于慈悲,而是他殉葬不起了。可天下贵族诸侯,也因此而反他。周讨伐帝辛也有一条罪状,便是‘昏弃厥肆祀’!
可周公旦在摄政期间,却主导改革。他通过礼制重构,将人祭排除在了国家祭祀的体系之外。
自此,夏商的野蛮逐渐向礼乐人文转变。
这是思想的变革,思想的变革有多难,蹚过历史的长河更能感受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