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睡不着。”李明接过咖啡,轻轻抿了一口,“你知道吗?这就像一场接力赛,我们点燃了火种,现在它要靠全世界的人来传递。”
张晓琳点头:“这就是我们一直想要的结果,不是吗?”
李明沉默片刻,缓缓点头:“是的。但我们也彻底失去了‘控制权’。”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她轻声说。
####一、全球回响
上午十点,团队召开了一场全球直播发布会,正式宣布“雏鹰网络”全面开源,并邀请各国技术专家、非政府组织及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维护。
这场发布会吸引了超过五十万人在线观看,数十家国际媒体同步报道。联合国科技伦理委员会随即发表声明,对“雏鹰共同体”的举措表示高度赞赏,并承诺将在即将召开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公约》会议上推动相关议题。
与此同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此事:
“我们注意到‘雏鹰共同体’的技术调整,但这并不能改变其数据流动模式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美方将继续推进调查,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本国利益。”
尽管如此,NSA的封锁行动并未如期展开。有消息人士透露,白宫内部对此举产生了分歧,部分官员主张重新评估与“雏鹰共同体”的合作可能性。
####二、新的平衡
三天后,艾伦?卡特再次联系李明。
这次的通话比上次温和许多。
“你们的做法引起了广泛讨论。”艾伦语气平静,“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开始思考,是否应该换一种方式来看待你们的存在。”
“你们愿意谈判?”李明问。
“不是谈判,而是对话。”艾伦顿了顿,“白宫愿意听取你们对未来科技治理的设想,并考虑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折中的合作框架。”
“这是一次机会。”李明挂断电话后,对团队说道,“他们开始意识到,彻底封杀我们并不现实。”
“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王建国提醒道,“他们可能会试图用合作的方式,慢慢削弱我们的独立性。”
“所以我们要保持清醒。”李明目光坚定,“我们可以对话,但不能妥协。”
####三、雏鹰展翅
一周后,李明受邀前往纽约,参加由联合国科技伦理委员会主办的全球科技峰会。他在会上发表了题为《科技自由与人类未来》的主题演讲,阐述了“雏鹰共同体”关于技术主权、数据公平与全球合作的理念。
演讲结束后,全场响起长时间的掌声。
会后,多家国际组织与科研机构主动提出合作意向,希望借助“雏鹰网络”的架构,在各自国家建立本地化的社区赋能项目。
而在布鲁塞尔,欧盟正式启动了一项名为“开放科技联盟”的倡议,旨在推动跨国科技资源共享,并探索去中心化技术治理的可能性。
李明知道,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他们的努力而立刻改变,但他们已经播下了种子。
####四、归途
数日后,李明踏上回国的航班。
飞机穿越大西洋时,他望向窗外的云海,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
他知道,前方仍有挑战等待着他们。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不会因一次胜利而结束,世界的权力结构也不会轻易动摇。但至少,他们证明了一件事:科技不应成为压迫的工具,而应是连接人类未来的桥梁。
当飞机降落于祖国的土地,迎接他们的是朝阳初升的景象。
李明走出机场,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嘴角微微扬起。
那只曾经稚嫩的雏鹰,如今已展翅高飞,冲破风暴,迎向更广阔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