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许秋进入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是进行活体显影,验证术后即时的淋巴回流。
许秋迅完成三组大鼠的实验。
第一组就是先前进行缝合的实验组,即进行坐骨神经移植+淋巴管显微吻合,模拟的就是许秋之前做过的“颈七互换术淋巴修复”。
而第二组对照组,则是坐骨神经移植+淋巴管故意切断。
模拟的是,颈七互换术忽略淋巴管。
而最后一组则是仅暴露神经而不移植,这是在排除手术的创伤干扰。
随后,这三组进行动态回流监测。
即吻合口远端注射活体淋巴示踪剂、如吲哚菁绿-脂质体复合物,同时高频声耦合nIR-II成像,每秒捕捉淋巴流度……
“关键指标,就是回流时间和流量比了。”
许秋操作的同时开口。
神态自若、游刃有余。
而经过对比。
实验组,淋巴回流时间平均为六分钟。
流量比,也即患健侧的淋巴流量则达到了92。5%的不可思议成绩!
至于对照组,就有些惨淡了。
基本上都存在示踪剂滞留。
而且,流量比直接就是,意味着完全堵塞!
“只差最后一个步骤了。”
“如果能证明,做淋巴修复的大鼠神经活性更高,那就说明淋巴修复真的有用!”
“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以往的神经外科学术界,根本没有考虑过淋巴修复的问题!”
“先看结果,如果最后现实验组和对照组没差距,一切都是空谈!”
很多人瞪圆了眼睛,一目不瞬地望着许秋。
而在全球的注视之下,许秋开始了最后一个实验步骤。
也即,神经监测!
相比之前,这一步的操作就要简单很多了。
而且没什么花里胡哨的地方。
许秋直接放置植入式探针阵列。
即,在L4-L5脊髓段埋设柔性微电极,同时于坐骨神经支配肌群植入emg传感器……
随后,触器械自带的刺激,就能监测神经传到纤维的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