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点:消息源必须看起来可靠,但又无法完全证实,更不能直接与市长办公室挂钩。制造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高层震怒,决心已定”的恐慌氛围。
保护伞们也会听到风声,但他们无法确认总统的真实意图,且消息指向“严惩保护伞”,让他们自身难保,不敢轻易为黑帮出头,甚至可能急于撇清关系。
3。启动“倒计时”与囚徒困境
市长办公室公开宣布一项政策:为了彻底整顿尔治安,打击有组织犯罪,市政府将与警方、检方联合开展“净城行动”。
在行动中,唯一的亮点是:对于在“净城行动”启动后3天内(倒计时开始),主动向警方投案、全面彻底交代自身及组织所有罪行(包括行贿、政治献金等所有保护伞线索)、并上缴非法所得的犯罪组织核心成员,检方将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限度的量刑建议优待(强调“最大限度”,但不提“特赦”)。
公开声明与“秘密消息”形成巧妙呼应:
公开声明没有提到“总统”“特赦”“名额限制”。它看起来只是一项普通的自优待政策,力度比“秘密消息”小得多,显得“平平无奇”。
但在已经听闻“秘密消息”的黑帮头目心中,这公开声明就是“秘密计划”启动的信号!
他们认为市长公开说的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特赦”是秘密存在的,而且有名额限制!
市长不提总统和名额,反而印证了“秘密计划”的“真实性”——因为这种高层交易不可能公开说。
公开声明的“优待”与“秘密消息”的“特赦大幅减刑”形成落差,反而让头目们更渴望抓住那个“秘密”的机会。
4。利用囚徒困境,点燃猜忌之火
“名额有限”是毒计的核心。头目们彼此猜忌:谁会是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名额满了怎么办?
徐昌大会暗中推波助澜:
派人伪装成中间人,向不同的头目传递“独家内幕”:“a老大已经秘密接触了检方,他肯定是第一个!”“B老大在变卖海外资产,准备自换特赦了!”“听说c老大手里有xx议员的重磅证据,他自肯定能占个名额!”
利用媒体渲染“自潮即将来临”的紧张气氛,暗示“动作慢就来不及了”。
保护伞的沉默是致命助攻:头目们急切地想联系自己的保护伞求证“秘密计划”或寻求庇护。
但保护伞们正因为“秘密消息”中提到的“严惩保护伞”而自身难保,生怕被牵连,要么含糊其辞,要么避而不见,甚至反过来警告头目“别乱说话”。
这被头目们解读为:保护伞放弃我了!或者保护伞也怕了!那个“秘密计划”是真的!再不行动就晚了!
5。“榜样”的力量与“落后”的恐惧
一旦有第一个(可能是势力相对较弱、心理防线崩溃或真的相信了)的头目顶不住压力,抱着“抢占名额”的心态去“投案”。
徐昌大会立刻通过“非官方”渠道(如让记者“挖”到消息)大肆渲染:
“xx帮派老大主动投案,据传获‘特别优待’!”
“位投案者交代大量保护伞线索,检方高度评价其合作态度!”
暗示(但不证实)此人就是“秘密计划”名额的有力竞争者。
这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彻底炸锅。剩下的头目陷入极度恐慌:“名额又少了一个!下一个是谁?会不会是我?再不自就死定了!”
制造“反面典型”:同时,警方高调逮捕几名过“3天”期限(即使只过一天)或者被认定“不够主动、不配合”的头目,并公开强调将对其“依法严惩,绝不姑息”,作为“不抓住机会”的下场样板。
这进一步强化了“自要趁早,配合要彻底”的紧迫感。
6。收网与“自愿”
在恐慌、猜忌和“榜样反面典型”的刺激下,尤其是看到“名额”飞减少,剩下的头目们会争先恐后地“主动投案”,生怕成为那个被“顶格严惩”的倒霉蛋。
他们会尽可能详细地交代罪行,期望通过“全面配合”来争取那个他们深信存在的“秘密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