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到了西凉马腾势力的投名状。
在乍闻这一消息的瞬间,刘昀稍稍惊异了一番,旋即便将那份意外压下。
这几年,随着陈国势力的飞速扩张,举族投奔的人员数不胜数。
其中既有李典、陆逊这样的望族之士,黄忠、甘宁这样的归降之将,也有许多借借无名的能工巧匠。
可即便如此,这些主动投效的势力,绝不包括占据一方的枭雄。就连当初被困南阳,举步维艰的孙坚,归附时提出的也是“结盟”,而非“效主”。
马腾位于西凉之地,远离中原,在袁绍尚为北方霸主的当下,似乎没理由向陈国俯首称臣。
刘昀与帐下谋臣皆心存疑虑。众人担心其中有诈,提醒刘昀小心行事。刘昀思虑再三,还是决定亲自会一会凉州的来使,不管是机会还是陷阱,总要亲眼分辨了,方才知晓。
于是刘昀隐藏行踪,带着最信任的一队亲兵来到彭城,在城外会见来使。
等见到西凉使者的领头人,本就隐而不发的警惕与疑惑逐渐攀升。
使者的领队是一位年轻雄健、龙眉凤目的小将,背负一柄金曲钩镰枪。听到声响,小将转过身,带着凛冽之意的眼眸不偏不倚地对上刘昀。
显然是认出了刘昀的身份,那小将把武器丢给下属,自己缓步上前,朝着刘昀抱拳一礼,冷淡的眉眼敛去些许锐意。
刘昀也在乍一见面间便认出了对方的身份。
他看过此人的画像。眼前这位外表不凡的小将,正是西凉军阀马腾之子——马超。
那个后来投效蜀汉,被后世之人誉为五虎上将的马超。
此时的马超年仅二十余岁,与刘昀年岁相仿,但已初具威势。
刘昀眼瞧着马超敛去一身锋芒,朝他行臣子之礼,内心警铃大作,面上却露出温善平和的笑。
“久闻孟起之名,果然少年豪杰。”孟起正是马超的表字。
马超向前举臂的动作一顿,以刘昀绝佳的眼力,清楚地看到肩部一瞬紧绷的肌肉。
看来,甫一见面就被叫破身份,对于马超而言也是一件无法平静以对的小事。
即便行礼的动作僵硬了那么一瞬,马超却还是踏踏实实地行完这一礼。
旋即,他像是什么都没发生过,以公事公办的语气,郑重开口。
“汉臣马超,愿以绵薄之力,为君效死。”
口称“君”而非“主公”,可见马超突然来降,并不是出于他汉朝宗室的身份与这些年来表现的实力。
刘昀无甚波澜地想着,平静地受了马超的礼。
也幸好对方叫的不是“主公”,要不然,他真得怀疑其中有什么蜜糖陷阱。
刘昀照例虚扶了下,轻轻托着马超的臂膀,示意他起身。
“有孟起相助,自是喜事一桩。然而本侯心中仍有一事悬而未决——不知孟起此行,是代表自身,还是代表槐里侯,代表西凉?”
马超垂眼道:“自是代表家父。”
刘昀早已分析过各个军阀的脾性,不觉得这是马腾的主意。
但马超既然这么说,他就也当自己信了,以友好之态,轻轻拍了拍马超的肩。
“那么……理由?”
听刘昀忽然抛出如此直白的问题,马超下意识一怔,没有立时作答。
但他到底并非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只眨眼的功夫,便沉稳应答。
“君子之德风[1],风过而草偃。臣等有志之士,自当望风而靡[2]。”
马超用的是《论语》和《汉书》中的典故。前者是孔子回答“为政”之法的名言,意指君子带头施行仁政,必将“风过草偃”;后者指的是对方威势势不可挡,让人不战自降。
马超这句话相当于官方式的夸赞,拎不出错,但有些浮于表面。
刘昀当即笑意微敛:“若孟起不愿回答,那便罢了。”
至此,双方已试探多回,始终摸不清彼此的底线。
马超虽然看不透这位年轻的诸侯,但他明白对方方才的话语并非说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