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再是一个掌控全局的“神”,而成了规则的守护者。
一年后的春天,新芽农场迎来第一批访客。
一群来自叙利亚难民营的孩子,在国际公益组织的帮助下抵达这里。他们大多从未见过雪,更没看过电影。吕睿没有给他们播放《母亲未完成的剧本》,而是打开了一间特别搭建的共感小屋。
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一张椅子,一台老式放映机,和一面空白墙壁。
他对孩子们说:“今天不看别人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讲你们的。”
起初没人敢动。直到一个小女孩颤抖着走上前,坐了下来。她闭上眼,戴上设备,开始讲述自己逃亡路上看到的最后一棵树。她说那棵树倒在战火中,树枝像手臂一样伸向天空,但她记得,春天来时,树根还在发芽。
五分钟后,影像投射在墙上:焦土之中,嫩绿的新叶破土而出,随风轻摆,如同无声的舞蹈。
全场寂静。
接着,第二个孩子走了进去,然后第三个、第四个……
那一天,共感小屋生成了十七段全新记忆影像,最长的持续了四十三分钟,最短的只有十一秒。它们没有标题,没有署名,只在结尾浮现一行字:
>“这是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
>它属于讲述它的人。”
当晚,吕睿独自坐在火炉旁,翻阅这些影像的日志。他发现,有几个孩子的记忆里出现了同一个身影??一位穿白大褂的女人,在废墟中分发药品,帮受伤的小孩包扎。她的脸模糊不清,但动作温柔坚定。
他的手指微微颤抖。
他知道那是谁。
不是幻觉,也不是程序错误。那是母亲的研究成果早已扩散到世界角落的证明。当年她未能完成的“情感延续实验”,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重生。
泪水无声滑落。
他抬头看向窗外,北极的夜空再次亮起极光,色彩流转,宛如流动的胶片。远处传来笑声,是林溪和甘心雅在教孩子们玩手影戏。一只纸鹤的影子飞过玻璃,掠过那株已高过窗台的绿植。
第二天清晨,一封加密邮件抵达吕睿的终端。
发件人地址为空,内容只有一段视频链接。
他点开。
画面晃动,似乎是由手机拍摄。地点是一座废弃医院的地下室,墙上有明显的爆炸痕迹。镜头缓慢推进,最终停在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前。门缝中,露出半本烧焦的笔记本。
一只手伸入画面,小心翼翼翻开。
第一页写着:
>**《共生叙事理论初稿》**
>作者:吕昭宁
>注:若此文档被发现,请交予持有编号001胶片盒之人。
吕睿屏住呼吸。
第二页是一张手绘图,描绘了一个六边形能量阵列,中央标注着“七人同心,方可启明”。旁边写着一段话:
>“当七个完全不同的人,因同一份信念聚合时,
>共感网络将突破个体局限,进入‘群体直觉’状态。
>此即‘导演宇宙’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