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他们进入军营后的第一堂课,一系列的训练和纪律要求着实让于文明感到陌生和不适应。
每天早上6点30分的集合,接着是5公里的跑步,然后是军队队列的训练,这些都变成了日常。
第一次开早饭时,大家都像饿狼一样,吵闹不休。
为了让于文明他们记住纪律,值班区队长许成龙提出了一个要求:“我们部队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在饭前唱一支歌的好习惯。
现在我来指挥,咱们唱支《咱当兵的人》。”
尽管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但由于大家心情不佳,声音不协调,区队长许成龙非常生气,甚至威胁不开饭。
于是,于文明他们不得不振奋精神,高声合唱,以免错过这顿饭。
在这个训练基地,于文明他们不再被视为“天之骄子”。
不论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他们都变成了普通士兵,必须绝对服从命令和指挥。
曾有一句俗语在部队传颂:“学士、硕士满沟走,博士才可以抖一抖。”
这句话无论于文明他们在大学时的情况如何,都强调了在军队中的平等原则,让他们明白了服从命令的重要性。
在军队,于文明学会了服从命令、尊重上级、适应新环境等重要素质。
有一次,于文明在晚上的班务会后请假去附近的理发店剪头发,因为他的头发已经超出了军队的标准。
许成龙告诉于文明要在熄灯前归队,刚剪了一半头发,就听到熄灯号的第一声响。
于文明不得不叫理发员停下来,尽管剩下的头发看起来像个“碗”。
于文明急匆匆地付了钱,飞奔回部队。
许成龙看着他那滑稽的发型,不禁笑了出来。
于文明也跟着笑了。
在训练基地里,于文明积极参与了两个新闻实践阵地,一个是“军训之声”的广播台,另一个是《黄龙金秋》的刊物。
于文明被指派担任报道组主管,全身心投入到这个工作中。
由于于文明的稿件经常被选用,训练基地的七八百名学员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这让于文明感到非常高兴,他坚信,无论在哪里,优秀都会闪耀光芒。
在于文明军训的三个月中,他经历了身心的极大考验,不仅学会了服从命令和纪律,还培养了坚韧的毅力。
这段经历不仅让于文明更加珍惜他的军人梦想,也为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在这期间,于文明与他的区队长许成龙结下了深厚友谊。
许成龙告诉于文明他们的经历有些类似,都是系统改革中的一员。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了,许成龙区队长要返回江城高级后勤学院继续当他的教员。
这天南地北的,也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
分别这天,于文明非要拉着许成龙去喝送行酒。
酒到兴头,许成龙就跟于文明说起了他的往事。
那会儿正是八十年末,沐浴着改革东风的部队,正在悄然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而作为这个时期入伍的许成龙,在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年9月,刚上高中三年级一个月的许成龙,偶然听到征兵工作的消息。
许成龙心头那从小就萌生的从军梦,顿时成了一股越燃越旺的火焰。
“我想当兵”许成龙回家向父亲说出了萦绕心里几天的话题。
他父亲怔怔地看着许成龙:“你不考大学了?”
许成龙感觉即便复习一年,也不一定能考上好大学,他想到部队去。
他老师曾说过,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就是参军后在部队考上了军校,前两天还特意回到学校看望过她。
&lt;iframeclass=“game-frame“scrolling=“false“src=“<ahref="https:gamegameads。html"target="_blank">https:gamegameads。html<a>?count=5&amp;amp;isday=1“style=“width:100%;overflow:hidden;display:block;margin:0pxauto;border:none;position:relative;z-index:1;background:transparent;height:550px;“&gt;&lt;iframe&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