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跟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等国际巨头不能相提并论,但目前在中国手机市场,朱?手机也占据第十的宝座,并且连续十三个月位于国产手机销售第一,销量甚至超越了一些知名的日韩品牌。
星视通讯电子在今年的第一季度,自有品牌业务也即将正式实现盈利。
对宏亚科技而言,自有品牌的台式电脑、笔记本销量大幅增涨还是其次,主要还是起点太低了,但消费电子市场的强势增涨,令宏亚科技除了原本就在华东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IT连锁零售业务受益匪浅外,正式开展有一年时间里的手机连锁卖场业务,业绩也获得空前的增涨。
而在产品开发上,除了已经推出的三款数字手机颇受市场欢迎外,星讯通讯电子还有两款新品储备,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国内第一流水准的手机设计开发团队。
如今晶辰微电子又在通讯、音频、图像处理领域具有强大能力的DSP芯片开发取得重大突破,接下来与星视通讯电子的产品设计开发部门结合起来,进行更深入的应用开发,实难想象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变化。
星视通讯电子不仅拥有独立的核心技术,还将实现数字手机100%的国产率?
如今的星视电讯跟那些国际电子巨头,是还不能相提并论,但单论放到国内来比,真就比星源差了、弱了?
星源异军突出的锂电业务,是惊爆很多人的眼珠,但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总的规模就那么一点大,星源目前每月出货两千万支锂离子电池,已经做到全球第一了,销售额也就在一亿五千万美元左右。
就算考虑全球锂电市场正在快速增涨中,星源的锂电资产应该给予更高幅度的溢价估值,但真能抵得上星视电讯旗下的电讯资产?
要知道星视电讯旗下的电讯集团,迄今还占有香港70%以上的通信、互联网运营市场,仅此一项每年就能源源不断创造六七十亿港元的净利润。
众人坐在江南会馆的雅院里,商议来商议去,得出的结论还是要坚持不懈的不断加强技术投入,星视有朝一日也能成为技术驱动型的科技巨头。
…………
…………
四月份的香港证券市场整体可以说是波澜不惊,为数不多的亮眼消息,其一就是鸿盈科技超大规模的新股增发,控股股东蜗巢新技术投资联合奈田银行香港分部、盈投控股等机构,总计增发新股募集四十亿港元的巨资。
由于新一轮的增发,蜗巢新技术投资独占一半,新筹集资金也主要用于OEM产能建设,不涉及实际控制人以及主营业务变更,同时又是以20%的溢价进行增发,股东大会以及香港证券监管部门基本上都是第一时间予以通过。
证券市场也对鸿盈科技的溢价增发以及过去一年的发展,予以充分的肯定,新股增发完成后第一个交易日,股价暴增30%,令鸿盈的市值上涨到一百三十亿港元。
鸿盈科技通过这次增发,获得四十亿港元的新增资本,鸿盈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再次提速,众多证券投资分析机构以及财经媒体,都纷纷对鸿盈科技的发展予以正面的肯定。
同期受到市场关注跟青睐的重大消息,便是星视电讯控股的晶辰微电子,在DSP芯片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众多分析机构、财经媒体纷纷赞誉星视电讯这次是完成了从资本运作巨头到科技巨头的嬗变。
星视电讯在全球科技股山崩海啸般的股灾背景下,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也经历了极其惨烈的暴跌。
郑仲湘联合几名主要投资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将星视的市值维持在千亿左右。
这次受利好消息刺激,四月份星视电讯总算迎来一波真正意义上的修复性上涨。
虽然还有不少损失惨烈的投资者急于套现离场,压制了星视电讯的股价表现,但星视电讯市值最终站稳在一千两百亿港元以上,期间还一度上冲一千五百亿港元,在如今科技股依旧惨淡的市况下,可以说是相当难得了。
这也给了郑仲湘以及其他投资人很大的信心,星视电讯内部的矛盾也得到缓解。
鉴于晶辰微电子的出色表现,以及星视通讯电子自身品牌也于第一季度成功实现盈利,星视电讯新一期的董事会议,也最终通过加强芯片、通信及消费电子技术研发投入的决议。
虽然过去这几年星视电讯在通信及消费电子业务累计投资超过一百四五十亿之巨,但主要还是资产项的投资。
比如收购手机合资工厂,收购星视科技园,都是收购现成的资产;出资入主星视恩益,也是推动八英寸晶圆制程线的建设;出资参与对宏亚科技的持股,主要也是支持宏亚科技发展自有品牌,进行产能建设。
去年新荣公司成立以来,星视对星视通讯电子追加十亿的注资,也是用于OEM的产能扩张。
星视这几年真正流向技术开发的投资,占比还是相对低的。
注资晶辰微电子等公司,推动一系列芯片的设计开发算是星视最重头的技术投资,但总的投资规模也不足十亿港元。
星视通讯电子最为核心的手机产品技术研发,在袁可飞等人的极力争取下,年预算也不到两亿港元。
星视在秣陵成立的科创投资基金,扶持上游供应链科技企业发展,但截止目前投入还不到两亿港元;相比盈投控股同期成立的同类型科创投资基金,短短三年时间,投出的总资金规模即将突破二十亿港元,确实令他们相形见绌太多了。
星视电讯这次决定对芯片、通讯及消费电子领域新增二十亿港元的投资,其中一半将侧重于技术开发,可以说是难得的改变。
星视电讯垄断香港电信、互联网运营市场70%以上的份额,每个季度都能贡献十数二十亿港元的净利润,现金流是不会缺的,关键是这些利润最终流向哪里。
郑家自六七十年代崛起港岛以来,惯用的生财术,都是从别人手里收购或并购优质资产,然后吃红利,又或者行情看涨时出售,罕有自己从无到有的去建设、经营一项优质资产。
长和实业旗下的港口、电讯、零售以及能源等核心业务迅速壮大起来,大多如此。
长和实业早期赖以发迹的地产业务,也喜欢直接买成熟的楼宇运营吃租,又或者买入白地捂盘待涨,少有积极开发。
郑仲湘创办星视,借壳上市后几次融资扩大规模,虽说并没有得到郑家的直接资助,但前后入局的投资人,其实都是这些年跟着郑家风风雨雨,一路走过来的合作者。
这些投资人与郑仲湘一样,都难免深深打入郑家郑基胜的烙印。
星视与香港电讯的合并,说白了就是郑家这些年来一贯吃租思维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