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过后的坪山工厂,空气里弥漫着湿土与金属混合的气息。晨光斜切进车间,照在“启明?原初”样车的球形反应舱上,那一滴悬浮的液态氢微微震颤,仿佛真有一颗星辰在苏醒。
秋雁站在装配线尽头,手里握着一份刚打印出来的报告??NASA发来最终评审通知:**“火星计划”原型车将在三个月后进入真实月面模拟场测试阶段,鸿途需提交完整的自主生存能力验证数据。**
她没说话,只是将报告轻轻放在工作台上,目光扫过四周忙碌的身影。林远正蹲在车底调试六角轮胎的压力传感系统;陈晶晶戴着AR眼镜,一边核对能源输出曲线,一边低声与金敏浩讨论地热氢能站的远程供能方案;周哲则站在控制台前,盯着AI中枢不断跳动的预警提示。
“南极基地传来消息,”他转身说道,“最近一次极夜风暴中,我们部署的微型生态节点成功维持了48小时内部温控稳定,并从空气中捕获了0。3克水分子。”
秋雁走过去,指尖轻点屏幕,放大那组数据。“还不够。”她说,“月球夜晚长达十四天,温度低至零下173摄氏度。我们要的不是存活,是延续。”
会议室再度集结。
墙上投影切换成一张复杂的拓扑图??这是由全球三万多名开源工程师共同构建的“月壤有机化路径模型”。巴西女孩#001提交的减震算法已被整合进第六代轮组控制系统;冰岛团队设计的低温电解模块正在堪察加半岛接受实地检验;而那位美军退役工程师汤姆?雷诺兹,则主导开发了一套基于地衣孢子释放机制的“生态播种协议”。
“如果Horizon能在行驶过程中持续改良局部环境呢?”雷诺兹用带着沙哑口音的中文缓缓开口,“比如,在车尾安装可编程释放舱,按地形自动投放不同种类的地衣、蓝绿藻和纳米级矿物催化剂。这些微生物不会立刻改变月壤,但它们会像种子一样沉睡,直到某一天,有人带着大气发生器来到这里,唤醒它们。”
林远眼睛一亮:“我们可以把每辆车都变成‘文明火种库’!不只是运输工具,更是未来生态系统的奠基者。”
“问题在于能量分配。”陈晶晶皱眉,“目前车载反应堆只能支撑基础运行和导航。若额外加载生物培育系统,续航将缩短40%以上。”
“那就重新定义‘续航’。”秋雁突然开口。她走到白板前,画下一个环形结构。“为什么一定要依赖单一能源?如果我们让Horizon学会‘收集一切可用的能量’呢?”
她继续写道:
-白天:柔性光伏花蕊全功率吸收太阳辐射;
-夜间:利用车身温差发电材料(TEG)转化残余热量;
-行驶时:六角轮胎内置压电纤维,将震动转化为电能;
-静止时:启动被动式水汽凝结装置,为燃料电池补充原料。
“它不该是一台机器,而是一个生命体。”她说,“会呼吸,会学习,会自我修复,也会反哺环境。”
李承昊的影像出现在侧屏上,脸上带着罕见的笑意:“你们知道吗?釜山实验室刚刚完成固态金属氢储存舱的小型化封装。现在,我们可以把足够支持六个月月面活动的能量,压缩进一个篮球大小的容器里。”
全场静默片刻,随即爆发出掌声。
“这意味着……”周哲声音微颤,“我们终于可以摆脱地面补给链了?”
“不仅如此。”李承昊调出一段三维动画,“结合你们的生态播种系统,我建议命名这个完整架构为??‘方舟协议’。”
那天下午,秋雁独自驱车前往大鹏湾海岸线。海风猛烈,浪头拍打着礁石,远处一艘货轮正缓缓驶离港口,甲板上整齐排列着二十台鸿途氢能货运车,即将启程前往鹿特丹。
她在沙滩坐下,打开私人终端,调出父亲留下的最后一段语音。
>“雁啊,你说你要改变世界……爸爸不懂那些大道理。我只知道,咱家那年冬天停电七天,你妈抱着你靠烧旧家具取暖。要是那时候有你们现在的车,哪怕只有一盏灯……也不至于那么冷。”
她闭上眼,任海风吹乱长发。
十年前,她还在城中村出租屋里熬夜写代码,为了省电费不敢开空调,冬天裹着三条毯子敲键盘。那时的她以为,只要做出一辆好车,就能挣脱命运的牢笼。
可如今她明白,真正的牢笼从来不是贫穷,而是人类彼此隔绝的信任危机,是对未来的集体怀疑。
她起身走向海边,从包里取出一枚小小的U盘,插进随身携带的便携终端。里面存储着“方舟协议”的全部源代码、设计图纸、实验数据,以及一封写给全人类的公开信。
>致所有愿意相信明天的人:
>
>这不是某个公司的专利,也不是某个国家的技术壁垒。
>
>它属于每一个曾在寒夜里渴望光明的孩子,属于每一个在沙漠中仰望星空的旅人,属于每一个不甘于现状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