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即拟旨,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汤和为参赞军务大臣,共率五万大军火速南下;另敕令冯诚所部加速推进,务必于六十日内抵达曲靖。
马寻接过圣旨,正要告退,朱标忽然拉住他袖子,低声道:“舅父,还有一事……”
“殿下请讲。”
“此次出征,需带医官随行。我听闻云贵瘴疠盛行,将士多染疟疾,死伤甚众。前番徐达北伐,便因疫病减员近半。你既通医理,可否为大军遴选几名精于药石之人?”
马寻心中一动,想起常茂叮嘱的“八一”。
“此事交给我。”他郑重道,“我会亲自挑选太医院中有实战经验的医官,并携带一批特效药材随军。尤其是止血、退热、驱瘴之药,务必充足。”
朱标松了口气:“有舅父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离开皇宫时,天已破晓。马寻没有回家,直接去了太医院。
院使吴元圭一听是国舅亲至,赶紧迎出大门。
“我要挑几个能吃苦、懂实战的医官。”马寻直截了当地说,“最好是去过边疆、熟悉南方病症的。”
吴元圭苦笑:“国舅爷,实不相瞒,太医院里真正上过战场的没几个。多数都是坐堂问诊,开方抓药罢了。”
“那就找那些肯去的。”马寻目光锐利,“我要三人,必须精通外伤处理、瘟疫防治,还要懂点草药辨识。薪酬翻倍,立功后可授官职。”
吴元圭思索良久,终于点头:“倒是有三个年轻人,曾在广西随军医治过士兵,一个叫李时珍,湖广蕲州人;一个叫缪希雍,江苏常熟人;还有一个姓兰名茂,云南杨林人,本地通晓夷语,熟悉滇中方物。”
“就他们了!”马寻拍板,“立刻通知他们准备行装,三日后随军出发。”
他又取出一张清单:“照这个配药:川贝母、天麻、三七、金银花、藿香、佩兰、苍术、雄黄……特别注意,三七要足量,越多越好。”
吴元圭接过一看,惊讶道:“国舅爷,这三七可是极难采办之物,市面罕见,价格昂贵啊。”
“钱不是问题。”马寻冷冷道,“告诉户部,这是我以太子特使名义调用的军需物资,不得延误。”
办完这事,马寻又赶往汤府。
汤和正在庭院练剑,虽年过六旬,气势仍如猛虎下山。见马寻到来,收剑微笑:“就知道你会来。”
“您早有预料?”
“阿资反了,是不是?”汤和擦了擦汗,“我昨夜就听探子说了。这小子野心不小,趁朝廷换防之际动手,显然是早有预谋。”
“所以需要您出山。”马寻拱手,“太子已下旨,请您参赞军务,协理西南诸夷事务。”
汤和沉默片刻,望着院中老槐树,悠悠道:“我都这把年纪了,还想清闲几年。可要是我不去,那些年轻将领一个个莽撞冒进,非要逼着土司们拼个你死我活,将来留下祸根,受苦的还是百姓。”
他转身看着马寻:“但我有个条件。”
“您说。”
“此战之后,无论胜负,我都彻底致仕,不再过问军政。”
马寻郑重点头:“我替太子答应您。”
汤和哈哈一笑:“好!那我就再替大明跑一趟腿!”
接下来几日,京师一片忙碌。傅友德调集兵马,整备器械;汤和拟定招抚策略,起草檄文;马寻则日夜奔走于兵部、户部、太医院之间,确保粮饷、药材、舆图一一到位。
临行前夜,常茂登门拜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