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侯府,夜宴正酣。
六十八岁的郭英满面红光,举起酒杯的手微微发颤,不知是因年迈,还是因愤懑。
“诸位!”他声音洪亮,却带着几分醉意,“想当年,我们跟着太祖皇帝打天下的时候,那可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如今倒好,内阁七席,竟无一人是咱们淮西子弟!”
席间一众武将纷纷附和。
都督同知徐增寿拍案而起:“侯爷说得是!陛下这是忘了本!若不是咱们淮西子弟在战场上拼杀,哪来的大明江山?”
郭英猛灌一口酒,浑浊的老眼中闪过一丝厉色:“老夫十六岁就跟着太祖起兵,历经大小百余战,身上伤痕累累。如今陛下登基,却让那些文弱书生把持朝政,这是要寒了咱们这些老臣的心啊!”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也愈发响亮:“陛下这是被那些文人蒙蔽了!若是太祖皇帝在世,断不会如此对待咱们这些老兄弟!”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几位较为清醒的将领连忙劝阻:“侯爷慎言!此话若是传到陛下耳中。。。。。。”
“怕什么!”郭英醉眼朦胧地摆手,“老夫说的都是实话!陛下这是忘了根本!”
“侯爷,陛下本就不和我们勋贵亲近,其实如今的局面并不奇怪。”
“哎!事情怎么发展成今天的地步?”
乾清宫,次日清晨。
锦衣卫指挥使宋忠恭敬地呈上一份密报:“皇爷,昨夜武定侯府上的言论都在这里了。”
苏宁接过密报,细细浏览,嘴角却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这个郭英,年纪越大,脾气倒是不减当年。”
马和小心翼翼地问道:“皇爷,可要。。。。。。”
“不必。”苏宁将密报随手放在案上,“一个老将发发牢骚罢了。若是连这点容量都没有,朕还做什么皇帝?”
“不过这个徐增寿有些过于上蹿下跳了,朕记得他以前和逆王朱棣有秘密勾连,下令把他贬为庶民,滚回凤阳老家务农。”
“是!陛下。”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紫禁城的重重宫殿。
“传平安进宫。”
半个时辰后,五军都督府。
平安恭敬地站在苏宁面前,听着皇帝的训示。
“平安,如今大明军队积弊已深,是时候好好整顿一番了。”苏宁神色严肃,“朕要你办三件事。”
“请陛下明示。"
“第一,各藩王的私军必须彻底改编消化,不得再有任何藩王拥兵自重的情况发生。”
“第二,严查军中腐败,特别是吃空饷、喝兵血之事,发现一例,严惩一例,绝不姑息!”
“第三,”苏宁顿了顿,“全面推行监军制度,将大明军队分为卫所兵和野战军。卫所兵负责驻防,野战军专司征战。”
平安沉吟片刻,问道:“陛下,监军之人选………………”
“继续从新式学堂中选拔。”苏宁斩钉截铁,“要懂军事,更要懂新政。另外,朕还要你逐步淡化军户与农户、商户、工匠的差别。在新学制之下,人人平等,不得再有贵贱之分。”
平安面露难色:“陛下,这些改革必定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特别是那些世袭的军户………………”
“所以朕才让你来办。”苏宁目光如炬,“你跟随太祖多年,对待大明也是最为忠心。记住,改革势在必行,不管遇到什么阻力,都要坚持下去。”
“是!陛下。”
数月后,校场点兵。
平安站在点将台上,看着台下整齐列队的将士,心中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