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李氏的经验来看,年氏的这种身体,其实是压根不适合让她继续生子的,不然生怕是也很难生出什么健康的孩子,若是一不小心没养住,也只是让人白白伤心一场罢了。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当年年家适合嫁进来的只有年氏,现在成为他侧福晋的也是年氏,要想笼络住年家,不让年氏继续生子是不行的。胤禛在心里叹了口气。
众人逐渐散了,宋玉瑶也带着丫鬟回了悠然居。这些年她身边的丫鬟到了年纪已经陆续出去了不少,现在她身边带的这个,是新的大丫鬟碧心。
小兰现在已经不是普通的丫鬟,而是成为兰姑姑了,负责帮她管理、培养丫鬟们。
只是,心里想着年氏刚出生的孩子,宋玉瑶还是暗暗叹气。这个孩子比起李氏当年生的二格格,也没好到哪里去,也不知道她能不能有二格格的幸运,能顺利度过满月、长大成人。
因为十四格格的生的病弱,所以她的洗三并没有大办,不过好在这个孩子生命力还算顽强,磕磕绊绊地活了下来,度过了满月。
因为她的身体原因,满月也是没有大办的,但度过了满月还是让胤禛和年氏两人都松了一口气。
这毕竟是胤禛的孩子,虽然他更希望生个阿哥,也更希望生个健康的孩子,但是,这么些年他毕竟还没经历过丧子之痛,孩子们不管生的病弱还是健康,好歹都磕磕绊绊地都活下来了,他的心还没被锻炼到冷硬如铁、会不在乎的程度。所以,此刻他是庆幸的,庆幸地又给孩子抄了卷经。
而年氏,年氏心里的庆幸比胤禛还要多上好几重。这不仅因为这是她渴望已久的、怀胎九个多月生下的孩子,还是因为她是个聪明而又敏感的人。
聪明人喜欢多想,敏感的人就更是喜欢多想,年氏恰恰把这两者都占了。
在年氏看来,府上这些个女人,生了这么多孩子,不管是病弱的还是健康的,至今从无一个孩子夭折。
而且她已经知道,府里的人似乎比较相信福气一说,像是宁侧福晋和钮钴禄庶福晋就被认为有福气,爷似乎也是有些相信的。
若是偏偏,她生的这个孩子不幸夭折了,那不就成了爷第一个夭折的孩子了吗?到时候只怕不只是她和爷都要承受丧女之痛,爷心里还会觉得她是个没福气的!要不然,怎么偏偏别人生的孩子都没事,就她生的孩子这样呢?
所以,这一个月来,年氏是一边坐着月子,一边操心着自己刚生下来的小格格,可谓是上心得很。
她不仅听了自己奶嬷嬷和府上的老人打听来的、当年李氏把二格格养住的好方法亲自哺乳了,还对照顾小格格的奶嬷嬷和大丫鬟重重赏赐,还安排自己信任的奶嬷嬷和大丫鬟,在自己注意不到的时候帮自己好好看着小格格。
好在,这样千小心万小心,年氏的心思终究没有白费,这孩子终于顺利地活过了满月。
苏大夫这时诊脉后给的诊断便是,这孩子虽是身子弱些,但若是好生养着,还是有希望能养大的。
其实这孩子还是有些弱的,毕竟年氏的身子本来就弱,生的时候又难产,孩子在年氏肚子里憋了许久,身子实在有些先天不佳。
但是好在这些年府里养大的孩子足够多,病弱的孩子也养大了几个,苏大夫和他儿子苏小大夫,在给孩子看诊方面经验可谓充足,所以才有些信心说出这样的话。
年氏的孩子暂时看着没太大问题,胤禛的心情便好多了,四爷后院里的气氛再次变得好了起来。
宋玉瑶看着这样的情况,心里也是暗暗为这个生命力顽强的小婴儿鼓了鼓掌,然后她又开始关心起府外的事了。
八爷的事也又有了后续,在毙鹰事件后,康熙逐渐展开了对八爷党的清算。先是八爷这些年私自在京城隐匿奶公雅齐布夫妇的事发了。
他的奶公夫妇,早年被康熙发配到嫁到蒙古的八公主温恪府上效力了,但是这夫妇两人却偷偷逃回了京城,而八爷帮助他们隐藏了起来!
这成了八爷实打实地抗旨不尊、阳奉阴违的一个证据!康熙质问他,他上折子说他冤屈,冤从何来,难道这事不是他干的吗?
康熙在这事上说的其实没错,这事八爷还真不无辜,确
实是他干的。
而早年雅齐布之所以被发配到蒙古,是因为雅齐布与御史雍泰有私怨而向胤禩告状,胤禩出于护短打了雍泰一顿,这事被太子与索额图告诉康熙了,康熙厌恶雅齐布挑唆皇子才发配的他!
而胤禩,这些年在扳倒太子这件事上确实没少出力,当年导致一废太子的那件太子写手谕让奶公凌普谋反的事,那个太子手谕,不就是八爷党的人干的吗?
后来太子二废,固然有太子自己犯错让康熙不能容忍的原因,八爷党在其中其实也出了不少力。
现在太子彻底废了,胤禩成了康熙的心腹大患,当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和胤禩计较的事,现在可不是就要开始清算了吗?
康熙认为,胤禩之所以憎恨胤礽、想要谋害胤礽,也正是因为他记恨当年胤礽向自己禀告雅齐布挑唆胤禩一事。
他还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认为,胤禩既然能因为记恨胤礽向自己禀告雅布齐的事,就记恨胤礽到恨不得除之而后快的程度,那么自己这个当年直接下令发配雅布齐的、现在直接下令处死雅齐布夫妇的人,岂不是更被胤禩记恨?
以胤禩的为人,将来只怕会为了雅齐布夫妇向他报仇吧!
康熙现在对胤禩的忌惮与厌恶简直是快到了极点,他是真的觉得胤禩这些年整日不干好事,明里暗里地结党,处心积虑地想要谋夺他的位置。
宋玉瑶在悠然居看着现在事情的发展,觉得康熙现在对胤禩,是有种厌恶他就极力把他往坏处想的感觉。
不过,招致这个结果,胤禩确实也不是全然无辜,还是那个原因,他实在太明目张胆了!
康熙指责他的那些话,有些确实是有些主观臆测和夸大的成分,不是句句都对,但是有些话确实也是实话。
康熙这个君父还在位呢,这个八儿子就大肆收拢人心、及至不讳,让康熙看着,这个儿子不是想结党壮大势力、预谋着最后逼他退位,又是想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