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认得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这逼,因为他把自己的头像印在了银币上,在大明西方的银币又被称为洋本。
而他自己的第一批崇祯通宝也铸造完毕,但还没有投放市场。如果按照朝廷规定的一两银子兑换一千个铜钱。。。
风雪呼啸,辽阳城头猎猎战旗在寒风中翻卷,发出刺耳的撕裂声。李定国身披重甲,立于城楼之上,目光如炬地凝视着北方天际。他心中清楚,皇太极此次倾巢而出,绝非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一场彻底摧毁辽东抗清势力的战略围困。
“将军,喀尔喀军已按部署完成布防。”高杰快步走来,声音低沉,“但粮草仅能支撑半月之用,若朝廷再无支援……”
李定国没有回头,只是缓缓开口:“朝廷?呵,早已不是我们的靠山了。”
高杰沉默片刻,终究还是忍不住问道:“将军真打算与朝廷彻底决裂?即便被天下人视为叛逆,也在所不惜吗?”
李定国转身看向他,眼中燃烧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怒火与坚定:“我曾效忠大明,也曾为朝廷血战沙场。可他们呢?一次次议和、割地、退让,甚至将辽东百姓弃之不顾!如今我守辽阳,是为辽东千万百姓,而非那腐朽的朝廷。”
高杰张了张嘴,最终只能低声一叹:“属下明白了。”
就在此时,一名斥候策马疾驰至城下,翻身下马,急声道:“报!沈阳方向传来消息,皇太极已命阿济格率三万骑兵绕道西面,封锁辽阳通往关内的唯一通道!另有两万步兵分驻四面,开始构筑工事,意图长期围困!”
李定国闻言,面色未变,反倒是嘴角浮现出一抹冷笑:“果然如此,皇太极是要困死我们。”
高杰皱眉:“若真被围死,辽阳迟早不攻自破。”
“那就不能让他围住。”李定国冷冷道,“传我命令,明日辰时,派出轻骑三百,突袭北面清军粮道。务必毁其囤粮,扰乱敌军阵脚。”
高杰拱手应命:“属下这就去安排。”
夜色渐深,辽阳城内灯火通明,士卒们忙碌地搬运箭矢、滚石、火药,妇孺则被集中安置于城内深处,以防万一。李定国亲自巡视各处防线,鼓舞士气。
“守住辽阳,便是守住我们的家!”他在每一处城墙前高声喊道,“谁愿随我出城杀敌?!”
数百名将士齐声怒吼:“愿随将军赴死!”
翌日清晨,三百轻骑悄然出城,借着风雪掩护,直扑北面清军屯粮之地。此战虽小,却极为关键??若能成功焚毁粮仓,便可令清军补给受阻,动摇其围困决心。
与此同时,皇太极坐镇沈阳,接到前线急报后神色不变,只淡淡道:“李定国果然不肯束手就擒。不过也好,让他尝尝孤立无援的滋味。”
多铎小心翼翼问道:“陛下是否要增兵合围?”
皇太极摇头:“不必。围而不攻,困死他才是上策。只要辽阳断粮,人心必乱,届时不战自溃。”
然而,事实并未如皇太极所料。
三日后,北面粮仓被焚,清军损失惨重,被迫调兵回援,围困之势稍显松动。喀尔喀军趁机出击,击退一支试图封锁西线的清军部队,打通了一条短暂的补给通道。
“好!”李定国站在城墙上,遥望远方滚滚尘土,“敌人已经开始动摇了。”
高杰满脸喜色:“将军妙计得逞,清军已被打乱节奏。”
李定国却依旧神情凝重:“这只是开始。皇太极不会轻易放弃,接下来,他会更狠。”
果然,五日后,清军主力再度集结,对辽阳发起试探性进攻。炮火轰鸣,箭雨如织,城墙几度险些失守。
“给我顶住!”李定国亲自率军迎敌,长枪挥舞,连斩数名敌将,士气大振。
激战整整一日,清军未能突破城墙,只得暂时撤退。
夜幕降临,李定国召集诸将议事。
“清军虽败,但围困之势未解。”李定国环视众人,“我们必须另辟蹊径。”
“将军之意是?”高杰问道。
“派人联络山东义军。”李定国沉声道,“孔有德、耿仲明虽曾降清,但心怀不甘,若能说动他们倒戈,或许可牵制清军后方。”
高杰惊道:“将军竟要联络叛将?此举风险极大。”
李定国冷笑道:“在这乱世之中,忠诚与否,全看利益与立场。若能助我击退清军,即便他们是贼寇,我也愿与他们合作。”
次日,密使悄然出发,前往山东。
与此同时,喀尔喀使者策棱再次入城,带来车臣汗的亲笔信。
“李将军,”策棱开门见山,“大汗已决定继续支持你,但希望你能明确表态??若朝廷再来招安,你是否仍坚持抵抗?”
李定国毫不犹豫地答道:“我李定国,誓死不降!若有朝廷使者前来劝降,一律斩首示众!”
策棱深深看了他一眼,终于点头:“好!既然如此,喀尔喀将全力配合你作战,并派遣一千骑兵协助防守。”
李定国抱拳致谢:“多谢大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