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大明:从锦衣卫开始镇压朝堂 > 第564章 考题上的刀锋(第3页)

第564章 考题上的刀锋(第3页)

因为四书题的前两道,就是正德九年的原题。

裴元真的无法想象,在历史上,这两道题,会就这么水灵灵的出现在录取进士的试卷上。

第一题。

朱厚照:我有什么错?拿百姓的税赋,就要好好干活,天经地义。

第二题。

来自不可名状的意志:你想当纣王,削你昂。

原本这一科的第三道题,应该是出自《中庸》的,“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这道题也很有意思。

如果按照朱熹《中庸章句》来看,“天地之道,至诚无息”似乎题眼在于“诚”字。

但是不然。

有时候问题不一定就是问题,答案也不一定就是答案。

这道题一定要结合前两题来看。

如果结合前两题的诡异情况,这可以“一言而尽的天地之道”,就在那书名“中庸”二字上。

第三题!

来自未被政治斗争波及的吃瓜势力:你们不要再打了!

只不过,正德九年这一科,转为恩科提前举行,还是出现了一点点的蝴蝶效应。

第三道四书题改成了,“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也。”

裴元这等心思重的,也不由琢磨起来。

这样的蝴蝶效应,又代表着什么变化?

前两道题相同,应该是博弈的双方,仍旧保持了原本的态度。

那第三道题呢?

有能力干预第三道题的人,是仅仅因为一念间改变了想法,还是这支势力的现在的态度,与历史上出现了微小的不同?

“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

这句话乃是《孟子·离娄下》,按照朱熹在《集注》里强调的观点“圣人之心,至公至切”来解读。

听着,似乎是劝说着前面的两方,应该以一片公心来解决问题。而且还隐含劝诫,要是让天下人泡在水里,恐怕大家都有责任的。

对比起正德九年,已经退居“中庸”的想法,似乎这能影响第三题的人,在正德七年的末尾,仍旧在试图主动作为。

所以这又代表了哪些人,又代表了什么样的背后利益呢?

不像是杨一清。

裴元来了点兴趣,越发认真的听着举子们互相论述的破题,试图从考题里那了了的几个字里,挖出那个人来。

只是还没等有什么思路,就有锦衣卫来报,“千户,客人来了。”

裴元回过神来,连忙起身。

外面已经有锦衣卫,引了一人过来。

正是穿了常服,溜溜达达过来吃饭的李士实。

李士实看见佛堂里有这么多人,顿时愣了下,还以为走错了地方。

那些举子见裴元起身相迎,也知道来了重要客人,跟着纷纷起身。

李士实看到裴元,这才确定自己没走错地方,有些纳闷的询问道,“贤弟,你这是?”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