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伸手比划一下:“现在两路图军是想合兵?”
恰在这时,新的军报送到。
两人展开一看,西路图军在攻打一座重镇,而东路图军则回转去打平朔关后方的一座重镇。北边又有两地见到新的图国大军,粗略估计,同样是一路五万骑。
姬安皱着眉头——这到底是个什么操作。
上官钧却是勾起了嘴角,伸手点点地图上的启阳:“他们在佯攻,最终目标必是京城。”
姬安抬眼看他。
上官钧:“他们若想攻占某个地方,不会将兵力分得这么散。但要想逼迫我们重签和约,自是兵临城下最快。”
姬安将新出现的两路图军标在地图上:“你是说,原先的西路,和新来的这两路,都是疑兵。东路则在等着我们回到京城,就调头过来攻城?”
上官钧:“只东路的五万骑还太少,原本的西路应该会去会合。东路在等陛下抵京,也是在等西路过去合兵。”
姬安不解:“可是启阳平常的驻兵是四十多万,他们十万骑就敢来攻?”
上官钧:“说明图国在早先就已经注意到了大规模调兵。”
出动的人多,难免动静就大。大盛在图国有暗线,图国同样会在大盛安排细作。
这一点上官钧并不意外,本来调兵就是为了防犯图国趁虚而入,调兵信息也是兵力震慑的一种形式。图国知道这里兵多,自然也就歇了来赚便宜的心思。
毕竟现在图国当家的孙氏和大盛关系不错,顶多也就是放纵下面来抢一把补补雪灾的损失,撕破和约大规模出兵的可能性很小。
却是没料到,图国小皇帝胆子这么大,直接绕过了孙氏出兵。不过也由此可见,孙氏这几年对军队的掌控依旧不够到位。
上官钧接着指向新出现的两路图军:“这是来牵制我们北边兵力的。”
南下通往启阳的路有好几条,每条路都得守,就要消耗更多的兵力。
姬安:“那现在怎么应对?”
上官钧先点点先前布下重兵的北边几座重镇,再点向平朔关西南边的一处:“立刻抽调兵力,在这里设伏。再结集平朔关后方的军队,前后夹击。”
姬安惊讶:“万一被北边的两路图军看出来城中兵力减少,杀下来呢?”
上官钧:“他们不会动,顶多就是佯攻牵制,原本的驻军能挡住。”
姬安眨巴下眼,反应过来了:“他们是孙氏的军队!”
上官钧投去赞赏的目光:“必是如此。”
图国要真想逼出一个城下之盟,最稳妥的办法是——一开始就出动二十万骑迅速南下,以机动力抢在盛军来不及结集回防之时,堵住姬安和上官钧。
但他们分成前后两批来,说明图国小皇帝调动不了那么多军队。后面这两路来得这么晚,该是消息报回去,孙氏骑虎难下,只得支持。
因此,这后一批的战意必然不像前一批那么强。而孙氏也必然希望保存自己手中军队的实力,过来做个牵制还可,不会下死力攻城。
姬安瞭然地点点头,又问:“赶得及吗?”
上官钧:“急行军,至少这边三城的九万人应能赶上。剩下的,能赶上多少算多少。”
姬安:“为什么是在这里设伏?”
上官钧:“东路图军先前一直在搜刮粮草,但西路没怎么见这样的动作。他们既有合兵计画,粮草应该就是靠东路。不管从粮草估算,还是从目的来看,他们都会走最短的路。
“启阳是坚城,哪怕只有几万兵驻守,他们也不好攻。何况背后平朔关方面还有兵可以回援,他们要来得越快越好,最好是杀到城下时城门都来不及关。”
说到这,上官钧抬眼看向姬安:“图国这打法,倒是和陛下先前的想法不谋而合。”
姬安撇下嘴:“把我们大盛当他们草原呢。”
上官钧:“铁甲军情况如何?”
姬安就是一笑:“图国小皇帝自由不了多少天了。”
军令没有传到京城,两人在最近的小码头直接派羽林卫发往目的地。
为了多争取一点时间布置伏兵,上官钧下令船队不再赶路,恢复日行夜泊。图国想逼大盛签城下之盟,总得堵到姬安这个天子才有用,因此大概率要等收到姬安回京的消息,才会调头攻过来。
姬安没有向政事堂说明上官钧的具体部署,只去信说他们已经做出安排,让众宰相准备好领在京官员接驾。
政事堂还特地回了封信,建议姬安和上官钧微服回京更安全,尽量不要让图国知道天子回京的消息,恐图军转攻兵力空虚的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