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阔没有说话,他颓然地放下攥在门框上的手,木讷呆滞地缓缓转身。
这一去,怕是永别了。
这样的想法,不论是赵阔还是穆宜华都自心底觉得无比哀痛。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去年春三月重逢,还说着海誓山盟的甜言蜜语,不过短短两载,竟是走到了老死不复相见的田地。
他们苦寻因果,却也只能归结于世事无常四字了。
穆宜华静心听着后院的动静,却只剩下北风呼号,凄凄惨惨。
“他……走了?”穆宜华颤抖着双唇,不敢多言语,唯恐惹伤心。
左衷忻收回目光看向她,淡淡垂眸;“嗯,走了。”
许是一瞬间的释然与解脱,穆宜华顿时泪流满面,四肢疲弱无力,紧紧地攀着门框才让自己勉强支撑住。
穆长青里忙上前从左衷忻手中接过穆宜华,想安慰却说不出口。
“走了,走了便好……汴京这座伤心城,我也是不想呆了。”
第85章
十二月的汴京,不仅充斥着物价飞涨的消息,还有边关节节败退的战报。城中人心惶惶,翘首以盼捷报。终于,河北制置使率军大战金人大胜,阻挡了他们南下的脚步。
冬日寒冷,又要筹备过年,穆宜华让穆长青上街买炭火。穆长青怀揣着银子提了比前一日少了整整一半的炭火回家。忽见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奔至开封府外张贴皇榜。他连忙挤上前探看,只见上头写着“金人游骑已及郊畿”。
在场之人阅之无不惊惧,转身奔走相告。
穆长青看清也连忙转身跑回家,大喊着告诉穆宜华这个消息。
穆宜华闻之也是震惊:“先前不是挡在了河北吗,怎么一下子就到京郊了?”
“金人兵分两路,一路被挡在了河北,一路绕道直奔汴京……”
穆宜华不是没有想过会有这一日,只是没想到会来到这样快。从金国到汴京,这只见有多少城池,有多少将令军队,可他们竟然都抵挡不了金人,还是说……根本就没有抵挡。
穆宜华心惊胆战,连忙连张嬷嬷清点府中粮食、炭火、衣料,看到底能够支撑几日,又将府中健壮年轻的小厮们叫出来交给穆长青管理,一人一样长棍木盾,组队排班,十二时辰不间断巡逻视察。
穆宜华还想将府上值钱的玩意儿统统卖了,可她面对着这一仓库的字画摆件,头一次觉得懊悔——眼下这个时节,还有谁要这些风花雪月的东西?
她让春儿把藏品饰品上的金银尽数抠下来熔成一颗颗小珠,小型玉件也都包裹齐整放好,等到那万不得已时刻。除了人,她能带走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纵有广厦千万间,金银千万两,到头来仍旧是空一场。
果然,没过几日,全城戒严,素来以夜市著称的大宋国都汴京,第一次向他的臣民们展示了自己的冷肃与脆弱。
夜间不得上街游荡,否则以奸细处理。
日间除购买粮食炭火等必需品外不得随意走动,否则以扰乱民心处理。
不得茶馆说书,不得酒馆作乐,不得造谣传谣,若有犯者,斩立决。
大宋的百姓何时见过如此严苛的律条,但凡闻者无不战战兢兢,瑟缩着躲避过路的士兵或是直接回到家中关起门绝不出门。
戒严当日,穆宜华将府上所有人叫到屋中,除却穆氏姐弟,张嬷嬷,春儿,共有嬷嬷二人,丫鬟二人,小厮七人,厨娘一人,整十六人。偌大的屋子空空荡荡,穆宜华还记得自己返京那时穆府人口何等兴旺,何等风光,如今也是随着北风吹得四散零落了。
“事到如今,我说话也不拐弯抹角了。”穆宜华神情严肃,双眸好似蒙着一层薄霜,“金人南下,怕是不日便到汴京城外,如今全城戒严,除朝廷人员外不得随意走动,可见事态已到了不可逆转回还之地。穆府蒙难,承蒙诸位不弃,在下感恩戴德。不说虚话,我如今需要你们,穆府也需要你们,你们也需要有人有地方庇护你们。穆府如今是无权势,但到底还有家底还有这宅子,若是诸位不嫌弃,可将家中妻儿老小一并接近穆府居住。你们放心,只要有我们姐弟一口吃的,就绝对不会让你们饿着,只要我们有炭火也就对不会让你们冻着。多事之秋,还请诸位齐心协力,共护平安。”
众人面面相觑,没有说话。
穆宜华心中虚得很,但面上仍旧强撑:“若是你们当中想走的,今日也可以从我这儿拿走这个月的例银,我们好聚好散。”
话音落下,忽然有个小丫鬟出声喊道:“奴婢愿意跟着大姑娘。”
一声既出,便有更多的声音跟随她:“我们都愿意跟着大姑娘!”
穆宜华听见这话,心中的重担卸下,她松开汗湿的手,面上挂上笑容:“好,从今后,我们便是同气连枝,不得背叛。”
夜间左衷忻来了穆府一趟,这些时日他很少与穆家通信来往,朝中事务紧急,他也只是偶有传信以报平安。
他来时夹着风雪,张嬷嬷替他倒了一杯姜茶才缓过劲来。
穆宜华赶忙梳洗起身去前堂,只见左衷忻发丝微乱,面颊冻红,一双眼眸清亮却是盛满了疲惫与严肃。
穆宜华只觉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