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士大夫,想骂你的时候总能找得到办法,章?原本就是在历史上被骂惨了的,挑他的错处并不难,尤其是他还是一个福建人。
要知道章?在历史上是上了奸臣传的,被人认为人品不好,那么哪里能体现他人品不好。。。
三月十八,兰州火器研究院。晨雾未散,黄沙裹着碎石在空旷的校场上翻滚。张九章跪坐在焦黑的炮台残骸前,双手捧起一块扭曲的铜片,指尖微微发抖。这是第三尊“震天炮”的炮膛碎片,断裂处呈锯齿状,边缘泛着诡异的青灰色光泽。他凝视良久,终于低声唤来随行的吐蕃老匠人阿旺:“你看这色变,可是硝蚀所致?”
阿旺眯眼凑近,用指甲轻刮断面,又凑到鼻前嗅了片刻,摇头道:“非硝蚀,亦非铜锡不均。此乃火药燃速过急,热力聚而不散,炸膛之兆。”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相公所定‘十六子雷’太过密集,引信若差毫厘,便如百桶烈酒同燃,岂能不爆?”
张九章闭目长叹。他知道王小仙为何执意要在子雷数量上压过前两尊??辽使韩纬案发后,北境细作传回消息,耶律仁先已在南京城外秘密建造“铁鹞营”,仿制宋军火器。若不能以更猛烈之威震慑其心,边防危矣。可如今工匠已死三人,伤者中更有两人截去手臂,若再强推此制,恐人心离散。
正思忖间,远处马蹄声疾。一骑黑衣飞驰而至,滚鞍下马,正是王小仙亲卫统领陈七。他从怀中取出一封火漆密信,双手呈上:“相公令:三日内查明事故根源,不得延误;另,新一批党项学徒明日抵兰,须照常授课,不得因事停歇。”
张九章接过信,指节发白。他知道,王小仙是在逼他??既要追责,又要稳住人心。若说火炮设计有瑕,便是动摇新政根基;若说是工匠失职,则寒了天下匠人之心。他抬头望向远处新建的学堂,十余名少年正列队走入工坊,其中几个脸上还带着高原风霜的裂痕,却眼神明亮,捧着《算经》与《锻冶要略》如捧圣卷。
“备车。”他忽然起身,“我去见阿骨打。”
阿骨打是女真遣来的质子,年方十七,却被王小仙破例收入研究院学习火器测算。此人沉默寡言,却对数字极为敏锐,曾仅凭风向与弹道测算出第一尊震天炮的最佳仰角。此刻他正蹲在试验场边缘,用炭条在沙地上画着复杂的曲线。
“你可知这炮为何炸?”张九章将碎片递过去。
阿骨打接过,翻看片刻,忽然抬头:“不是炮的问题,是药的问题。”他指着图纸上标注的“槐汁固结法”,“你们用黄蜡封药,遇高温则融,火势失控。若改用松脂混砂,外冷内热,燃速可匀。”
张九章心头一震。此法他在古籍中曾见记载,却因松脂难寻而弃用。可如今西域商路已通,松脂并非不可得。他猛然意识到,王小仙收各族青年入院,不仅为化敌为友,更是为了集天下智慧补己之短。
当夜,张九章重拟配方,命人连夜试制新型火药。三更时分,一声闷响自试验坑传来,继而火光冲天。众人奔出,只见炮弹升空如流星,于预定高度炸裂,八枚子雷有序散开,落地无一人伤亡。
“成了!”一名工匠喜极而泣。
张九章却未动容。他望着夜空渐散的烟尘,低声下令:“将此次成功归于工匠齐心协力,不得提阿骨打之名。另,将松脂配方密封,由我亲自带回汴京。”
他知道,女真虽暂臣于辽,但野心昭然。若让阿骨打立此大功,辽廷必疑其通宋,反害其性命。王小仙要的是“共御外侮”,而非激生新乱。
四月初七,王小仙于汴京政事堂接见高丽使臣。对方献上产自济州岛的纯净硝石三十车,并转达国王密语:“辽东风云将变,贵国若有需,敝邦愿为先锋。”王小仙笑而受之,赐锦缎百匹、白糖千斤,却未允诺一字。待使臣退下,他召来宋玉:“传令泉州苏轼,即刻派船北上,以购盐为名,探查女真海岸虚实。另,密告阿骨打家人,其弟病重,盼兄归省??让他‘逃’回部落。”
宋玉愕然:“相公真要放虎归山?”
“虎本就在山中。”王小仙执笔批阅奏章,头也不抬,“我们养他识字明理,授他火器之术,却不教他如何用于杀戮。若他日后以之抗辽,是中原之利;若他背信伐宋,那时天下已有百座火眼哨楼,千尊震天炮,何惧一蛮夷少年?”
话音未落,殿外忽传喧哗。一名驿卒满身泥泞扑入,高举急报:“太原急奏!辽使萧禧再度南下,携契丹铁骑三千,已过白沟,声称‘贺清明’,实则陈兵示威!”
王小仙搁笔,神色不动:“果然是东风来了。”他起身踱至窗前,望向北方天际。春雪初融,大地裸露出褐色的筋骨。
“传李承恩,即刻调霹雳营精锐五百,伪装成商队潜入代州,接管所有火眼哨楼。另,命登州火药坊加速生产‘鸣雷弹’??不必追求威力,但求声响震天。”他嘴角微扬,“既然辽人想听响,我就让他们听个够。”
四月十二,清明前夕。萧禧率使团抵达雄州,果然不见宋军迎候,唯有塘泺工程热火朝天。数千民夫挖渠引水,铁锹翻飞,竟将原本平坦的原野凿出纵横交错的深沟。辽使副官惊问用途,地方官笑答:“此乃‘万顷泽国’,将来种菱养鱼,岁收可增十万石。”
萧禧冷笑不止,暗中遣细作夜探塘泺。翌日清晨,那细作浑身湿透归来,颤声道:“沟渠之下,埋有铁蒺藜与陷马坑,渠水一旦灌满,骑兵难越寸步!”
萧禧勃然变色,当即命铁骑逼近宋境防线,欲施威慑。然而就在此时,北风骤起,远处山巅铜镜连闪三下??火眼哨楼发出警讯。
刹那间,地动山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