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魏晋不服周 > 第194章 南风(第1页)

第194章 南风(第1页)

石守信给了麾下那些世兵制将领们三天时间考虑,让他们三天后再来刺史府衙商议这件事。

可是当天刚刚入夜,李亮就找上门来了。

二人在府衙书房里落座之后,李亮便开口说道:“关于均田之事,今日李某询。。。

雪光映着窗纸,屋内静得能听见炭火崩裂的轻响。袁熙的笔尖悬在半空,墨迹未干,最后一行字如霜枝横斜:“然,水既已浇,何惧岁月漫长?”他的手缓缓垂下,笔坠入砚中,溅起一点残墨,像一滴凝固的眼泪。

村童们不知何时已聚在门外,踮脚往里张望。有人看见先生不动,便怯生生唤了一声“袁公”,无人应答。那声音颤抖起来,又叫了一遍。老塾师闻声赶来,推门而入,只见袁熙端坐如常,面容安详,唇角微扬,仿佛只是沉入一场久违的梦。他伸手探鼻息,指尖触到的却是冷玉般的寂静。

“先生走了。”老塾师跪地叩首,声音嘶哑。

消息如风过野,瞬时传遍村落。百姓纷纷放下手中活计,披衣冒雪而来。有人捧来新蒸的米糕??那是袁公最爱吃的粗食;有妇人抱着自家孩子,跪在门前磕头,说这娃儿是靠新政粮仓活下来的;一位白发老翁拄杖而来,颤声道:“我七岁为奴,五十始知自己姓张……皆因袁公之法。”众人无哭声,只默默围成一圈,守着那间小小的村塾,如同守护一粒不肯熄灭的星火。

三日后,灵柩启程南返建康。五百里路,沿途村庄自发设祭。有的摆一碗清水,象征清廉;有的挂一盏油灯,寓意启蒙;最北边一个胡汉杂居的屯子,族长率全族跪拜,献上一把铁犁??那是他们毁弃战刀后铸的第一件农具。

建康城门大开,百官素服出迎。天子亲题挽联:“立法定心,播文明种;鞠躬尽瘁,作社稷臣。”李知微扶棺痛哭,几度昏厥。陈阿六带着屯垦老兵列队十里,每人数步一跪,直至城门口。百姓夹道焚香,纸钱如雪纷飞,竟使日光黯淡。

葬礼之后,朝议再起。有人提议追封袁熙为“文正公”,列入宗庙配享;也有人说当树碑立传,令子孙永记其功。李知微却在廷会上沉默良久,终起身奏道:“袁公一生拒虚名、务实政。若真要纪念他,请让《治理律》一字不改,年年宣讲于乡里;请让‘夜读堂’灯火不熄,哪怕偏僻山沟;请让每一个孩童入学第一日,都背诵他写的那句‘不论男女,不分贵贱’。”

天子颔首,诏曰:“自今以后,每年春分定为‘耕心节’,全国停役一日,专讲《江左基层治理律》,并由地方官亲授《识字篇》第一章。此非祀一人,而是祭万民之心。”

******

时光流转,十年如梭。

昔日战火焦土之上,麦浪翻涌。北方七州早已不见废墟,取而代之的是阡陌纵横、渠网密布的良田。每一村口皆立石碑,刻着《五权分置》全文,风雨难蚀。女子识字班普及至边陲,有少女凭一手好字考入太学附属书院,成为史上第一位女律讲师。她授课时总在案头放一支铅笔??据说是从莲塘里纪念馆借来的复制品。

李知微主持编纂的《中华通识教材》已刊行百万册,连西域商旅也争相购阅。书中不再单讲圣贤语录,而是将算术、农事、医理、律法融于一体,开篇仍是那句朴素的话:“人生于世,皆有尊严。”

陈阿六率领的“屯垦兵团”并未解散。他们在长城沿线开辟万亩良田,同时训练青年习武修文,形成“半耕半防”之制。每逢秋收,兵团会派代表南下建康,向惠民考绩院递交《民生实录》,内容详尽到某村某户缺牛一头、某渠某段需疏浚三丈。这些报告从不走礼部文书流程,而是直送御前,皇帝批阅后须三日内回应。

赵固活到八十二岁,临终前让人把他年轻时穿的铠甲铺在床前。他望着那身斑驳铁片,忽然笑道:“当年以为杀敌才是报国,如今才懂,袁公用一支笔,护了千万人命。”他留下遗言:葬时不许用鼓乐,只需请村塾孩子齐诵《识字篇》。

******

然而,太平之下暗流未息。

江东世家虽表面遵从新政,私底下仍有不满。他们称袁熙为“布衣宰相”,讥讽李知微“教化过度,乱了尊卑”。一些贵族子弟拒绝参加夜读堂考试,认为“与贩夫走卒同卷,辱没门楣”。更有甚者,在家书中直言:“此等法令,不过哄愚民耳,岂能长久?”

这类言论悄然蔓延,尤其在年轻士族中滋生。他们未曾经历战乱饥荒,不知旧制之酷,只觉新政束缚太多??田产不得随意兼并,佃户可凭工分赎身,连家中婢女都能去夜读堂学字,回来竟敢抬头说话!

永康二十年冬,一场风暴悄然酝酿。

会稽郡爆发“墨讼案”:一名寒门学子通过夜读堂考核,被任命为县佐,上任首日便查处当地豪强偷税漏赋。豪族震怒,联合族中秀才撰写《斥伪学疏》,指责新政“以术乱道,以吏代儒”,并将该生所执《治理律》称为“市井契约,不足为法”。更有激进者夜闯夜读堂,烧毁课本,殴打教员,高呼“还我清谈!还我九品!”

此事震动朝野。地方官畏于豪势,迟迟不敢缉拿凶手。消息传至建康,李知微拍案而起,亲自带人赴会稽查办。她不是孤身前往,而是携三百名夜读堂毕业生同行??其中有农夫、织妇、船工、樵夫,人人手持一本《百姓识字课本》,胸前挂着“民考合格”的铜牌。

抵达会稽当日,她在府衙前搭台开讲,连续三日宣讲《监督权》与《评议权》条文。她指着那些被烧焦的课本残页,朗声道:“你们烧得掉纸,烧不掉人心。今天这个县佐是种田人家的儿子,明天还会有更多。只要法律尚存,就没有谁天生高贵,也没有谁注定卑贱!”

百姓闻声而来,越聚越多。第三日,万余人自发围住豪族庄园,要求交出纵火者。李知微下令拘捕主谋十七人,其中不乏名门之后。审判公开进行,她亲自主持,引用《治理律》第三卷第十二条:“凡阻挠教育、破坏公共设施者,视同妨害民生,处三年苦役,剥夺三年选举权。”

判决宣布时,有人嚎啕大哭,有人破口大骂。一位老士族当庭撕碎家谱,怒吼:“我祖曾任中书令,今日竟被一妇人治罪!”李知微冷冷回应:“你祖若在天有灵,当问自己:可曾让一个失学孩童念过书?可曾给一个贫妇发过药?若无,何谈荣耀?”

此案终结后,朝廷顺势颁布《教育保障令》:今后凡阻挠夜读堂运行者,无论出身,一律严惩;各地夜读堂教师纳入官俸体系,享受与县丞同等礼遇。同时设立“袁熙奖学金”,每年选拔百名寒门子弟免费进入太学深造。

******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