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十九世纪伦敦养家日常 > 193第一百九十三章(第2页)

193第一百九十三章(第2页)

>我曾以为自己在赋予他人力量,后来才发现,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亮度,照亮了我的盲区。

>所以我不怕走下去,哪怕风雨再大。

>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走。”

马车驶出厂区时,天还未亮。雪花仍在零星飘落,像是昨夜未尽的絮语。车轮碾过结冰的路面,发出沉闷的咯吱声。要能靠在车厢壁上,闭目养神。忽然感觉怀中有些异样,伸手一摸,竟是那只小布偶不知何时被塞进了她的外套口袋。

她轻轻把它拿出来,借着微弱的晨光注视着那张稚嫩的手绘笑脸。

“放心吧,”她whispered,像对着一个熟睡的孩子,“我会回来的。而且,会带回更多故事给你讲。”

马车渐行渐远,身后,福斯特工厂的烟囱再次升起洁白的水汽,在清冷的天空中缓缓延展,如同一条不断延伸的路,通向未知,却充满希望。

抵达伯明翰后,迎接她的并非红毯与掌声,而是一场突发事故警报:高炉冷却系统出现异常波动,若不及时排查,可能导致全线停产乃至爆炸风险。当地管理层慌乱无措,第一时间竟想封锁消息。

要能直奔现场,不顾阻拦穿上防护服进入核心区。她发现问题是出在一个老旧阀门的手动校准环节??由于缺乏标准操作手册,不同班组使用完全不同的调节顺序,导致数据偏差累积。

她当场召集二十名一线工人开露天短会,雪粒打在脸上生疼。她掏出随身携带的速记本,请每位师傅口述自己的操作流程。有人结巴,有人紧张,但她一一记录,不打断、不评判。

三个小时后,她总结出六种变体流程,并带领团队归纳出一套通用规程草案。她将其命名为“伯明翰一号作业法”,并宣布:“这不是专家写的,是你们collectively创造的。从今天起,它属于每一位参与修订的人。”

当晚,钢厂工会自发组织了一场非正式聚会。老焊工乔治颤巍巍举起酒杯:“三十年了,头一回有人蹲在地上听我说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地训话。小姐,我不知道什么叫‘产业民主’,但我知道,今晚这杯酒,敬的是尊重。”

要能举杯回应:“敬所有不肯沉默的手与脑。”

一周后,她主持召开了该厂历史上第一次全员参与的技术听证会。议题是是否引进全自动浇铸机器人。支持方认为能提升效率,反对方则担忧失业与维护难度。争论激烈,几近争吵。

要能始终沉默聆听,直到最后才起身发言:“我没有答案。但我有一个提议:成立为期三个月的‘共治实验组’,由赞成派与反对派各选五人组成,共同设计过渡方案。期间不得有任何一方施压或排挤另一方。三个月后,由全体工人投票决定去留。”

会场寂静片刻,继而爆发出掌声。一位原本怒气冲冲的老技师走到她面前,低声说:“我以为你们这些‘改革派’都想一刀切。原来……也可以这样商量着来。”

两个月后,实验组提交报告:保留部分人工岗位,实行“人机协同”模式,同时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帮助转型。方案获得87%支持率通过。

要能在这份决议书末尾签名时,只写了两个字:“见证”。

回到伦敦那天,已是二月中旬。春寒料峭,但厂区桃花已悄然绽放。托儿所的孩子们围着她叽叽喳喳,争着告诉她“要能阿姨去哪儿了”。最小的女孩拉着她的衣角:“你不在的时候,我们画了好多新的地图!有一张是通往伯明翰的,路上全是爱心。”

她蹲下身,抱住孩子:“下次,带你们一起去好不好?”

“真的吗?”孩子们齐声尖叫。

“真的。”她笑着点头,“因为未来的工厂,不该只有大人在奔跑。也要有孩子的笑声,一路跟随。”

当晚,她收到霍华德爵士的来信:

>“议会已正式提交《产业民主法案》修正案,采纳了你提供的议事规则模板。更令人振奋的是,教育大臣有意将福斯特的职业培训体系纳入国家成人教育改革试点。要能,你种下的种子,正在长成森林。”

>

>“请务必保重身体。这个世界还需要你很久。”

她将信折好,放入抽屉,与那封泛黄的匿名信并排放置。

然后打开电脑,起草了一份新的提案:《面向下一代的工业启蒙计划》??旨在联合全国百家工厂,为十万名青少年提供免费职业体验课程,内容涵盖机械基础、能源认知、劳动权利常识等。

她在项目说明中写道:

>“我们常担心年轻人不愿进工厂。可我们有没有问过,他们为什么不愿?

>或许不是工厂不够先进,而是我们从未告诉他们:

>每一颗螺丝背后,都有人的智慧与温度;

>每一道焊缝之中,都藏着改变世界的可能。

>让孩子看见真实的世界,他们才会愿意建设它。”

按下发送键时,窗外春风拂过,吹动了书架上的小布偶,让它微微晃动,仿佛在点头赞同。

要能站起身,望向远方。厂区灯火通明,机器低鸣如歌。她知道,这场旅程远未结束。

但她也清楚,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相信,愿意尝试,愿意在黑暗中点燃一支蜡烛??

光,就永远不会熄灭。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