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呢,有什么特别的爱好也说不准……
杨颖完全没有准备,听到讲师让她发言,足足懵了好几秒,大脑一片空白。
醒过神后脑子的念头是:老师提问,就肯定要回答。都知道她是杰里米的妹妹。如果说的不好,会给“兄长”丢人的。
要说得好,要说的有见地,有水平……
人极度紧张的时候,体内肾上腺素水平会狂飙。
肾上腺素会加速心跳、扩张支气管,增加血液和氧气向大脑的输送。同时促进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为大脑提供更多的能量?……
杨颖的大脑在肾上腺素的作用下,二十多年来罕见的高效运转,快速过了一遍课堂上听过的……但因为英语水平有限,并没有完全听懂的内容。
迅速权衡后,抓住了一个能够彰显水平的点。
又快速翻动教材,确定上面的内容。努力措词后,磕磕巴巴,但很清楚的表述出,将饕餮纹简单归为“原始图腾”是不对的,忽略其与商代礼制的关联……
杨颖努力的复述了一段民族大学上学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尽管表述的磕磕绊绊,不少词句用的都不准确,但得到了讲师非常认真的对待。
这下好了,后面每堂课结束后,杨大姑娘都会被点名表达一番看法。
为了避免可能不解和疑问,先打个底……艺术史的范畴不局限于“无实用功能的纯粹艺术”。
从文艺复兴时期服务于宗教的祭坛画,到18世纪服务于生活的洛可可家具,“实用器物”只要具备审美价值与文化意义,就是艺术史的研究对象。
尤其是东方艺术史,实用与审美不分家,是其核心特征。
比如瓷器、丝绸、漆器,青铜器、茶道器具,本质上都是“实用器物”,但均是东方艺术史的研究对象。
科普结束。
在杨颖所学的剑桥东方艺术史教材中,还采用基于瑞典学者高本汉(bkarlgren)在1940年代断言"安阳青铜器是突然出现的外来文明”而延伸出的"西来说"。
具体是,认为华夏青铜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次生形态。青铜技术自西亚经中亚传入华夏。
具体例证是,将甘肃齐家文化青铜器(约公元前2200年)与西亚乌鲁克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简单对比,断言"华夏青铜技术落后千年"。
国内相关学者,是知道西方“华夏青铜器西来说”这一主流观点的。
在外面嗓门不够大,说话没人听。在家里的相关学科,特意加强了驳斥和论证。
杨颖在民族大学所学的教材里,讲到青铜器一段时,专门引用了京城钢铁学院冶金史组1978年出版的《中国冶金简史》中的内容。
基于碳14测年法,用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半圆形黄铜残片、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青铜刀等发现,对“西来说”进行了系统性的驳斥。
而且,要求背诵,考试必考的那种。
中国冶金简史
正是这个“必考”,杨颖才能在造型设计、纹饰系统、工艺技术等艺术科专业知识外,从器物所属时代、合金成分、冶炼工艺等多方面,对剑桥教材中“华夏青铜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次生形态”这一段,发表了不同意见。
然后,她遭遇了一个问题:你们东大,具备碳14测年法的检测技术吗?
“……”杨颖无语,教科书上没提呀。
独在异乡,国家的技术水平遭到了质疑,让杨颖非常羞愤。
但她不知道,没法回答。
下课后越想越气,鼓起勇气给大使馆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