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 > 第342章 对世俗人伦的挑战和背叛(第1页)

第342章 对世俗人伦的挑战和背叛(第1页)

包厢里,法兰西喜剧院院长埃米尔?佩兰擦了擦额角的细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身边的几位评论界重量级人物,如《费加罗报》的资深剧评人,正激动地互相交谈,显然被这出戏深深触动了。

《费加罗报》。。。

我站在南太平洋那座无名小岛的椰林边缘,咸湿的海风拂过面颊,带着远古气息的潮声在耳畔低语。土著老者唱完那首歌谣后便默默走开,留下我一人伫立于棕榈树影之下。天边晚霞如燃烧的油彩泼洒在海平线上,恍惚间竟与《雷雨》中那道撕裂夜空的闪电重叠起来。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高更为何要离开巴黎??他追寻的从来不是名声、财富或认可,而是某种比艺术更原始的东西:一种尚未被文明驯服的真实。那种真实藏在没有电灯的夜晚里,在人们仰望星空时瞳孔中的震颤里,在暴雨来临前大地沉默的呼吸里。

回到巴黎已是深秋。黄叶飘落在塞纳河畔,像一封封无人查收的信。我在蒙马特租下了一间狭小的工作室,继续为《吉尔?布拉斯报》撰写文艺评论,但笔调已悄然改变。我不再热衷于评判技法优劣或流派归属,而更愿意倾听作品背后灵魂的搏动。读者说我“变得晦涩”,可我知道,我只是学会了用高更的眼睛去看世界。

某日黄昏,我正伏案整理旧稿,门铃突响。门外站着一位身穿黑色斗篷的老妇人,银发盘成tightbun,眼神锐利如鹰。她未通报姓名,只递来一只木盒,沉甸甸的,包着褪色的摩洛哥皮。

“这是他留下的。”她说,声音干涩却清晰,“他说,若有一天你写不动了,就打开它。”

我的心猛地一缩。“他是谁?”

老妇人嘴角微动,似笑非笑:“你以为只有你知道保罗的秘密吗?我是他母亲的朋友,也是唯一见证他童年的人。他从不说这些事,但痛苦从来不会真正消失,只会化作颜料涂在画布上。”

她转身离去,脚步轻得如同幽灵。我捧着木盒回到屋内,手指微微发抖。盒子上了锁,钥匙却夹在底部一封信里。信纸泛黄,字迹熟悉得令人心痛:

>**“亲爱的见证者:**

>

>如果你读到这封信,说明我的旅程已经走到尽头,或者即将开始新的篇章。我不知自己能否归来,也不确定是否还想归来。但有些东西必须留下,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为了让真相不至于彻底湮灭。

>

>打开它吧。这里面有三幅画,和一段录音。

>

>它们不属于任何美术馆,不归国家所有,甚至不该公之于众。它们只是‘存在’本身。

>

>记住,《雷雨》从未被盗。它只是回到了它该去的地方。

>

>??P。G。”**

我深吸一口气,将钥匙插入锁孔。咔哒一声,盒盖缓缓开启。

第一幅是炭笔素描,题为《窒息之家I:童年的烛光》。画面中央是一间破败农舍的客厅,墙上挂着十字架,壁炉熄灭已久。一个小男孩蜷缩在角落,手中握着半截蜡烛,火苗摇曳欲灭。他的眼睛极大,几乎占据整张脸,映出窗外浓重的黑暗。而在天花板上方,隐约可见一道扭曲的人影??那是他父亲,在暴怒中摔门而去的身影。

第二幅油画名为《血月之下》,尺寸不大,却令人窒息。依旧是那间客厅,但时间已推进至少年时期。少年跪在地上,双手抱头,仿佛承受着无形的压力。窗外一轮血红月亮高悬,光芒投射在地板上,形成一个倒置的十字。最惊人的是色彩运用:墙面不再是石膏白,而是渗出血丝般的暗褐;地毯像腐烂的皮肤;空气似乎凝固成了紫色雾霭。这已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象征主义,而是一种近乎巫术的视觉咒语。

第三件作品最为诡异??一块小型留声机圆盘,标签手写着:“**1878年冬,布列塔尼海岸,第一次听见内心风暴。**”

我颤抖着将唱片放入机器,针头落下,沙沙声持续数秒,随后传来一阵低沉、断续的男声,正是高更的声音,年轻而充满挣扎:

>“……今天我又梦到了那盏灯。母亲说那是希望,可我觉得它是谎言。光明越微弱,黑暗就越强大。我开始怀疑,是不是我们所有人都是被困在屋子里的囚徒?社会、家庭、信仰……全是墙。没人能逃出去,连死都不能。死亡只是换了一种牢房。

>

>我试着画画。不是画风景,不是画静物,是画这种感觉??那种胸口压着巨石的感觉。我把颜色调得很重,蓝得发黑,红得像伤口。老师骂我是疯子,同学笑我神经质。可当我看到画布上的东西,我才觉得……我活过一次。

>

>也许艺术不是美的再现,而是痛的出口。如果我能把这份窒息感传递给别人,哪怕只有一瞬,让他们也感受到那种快要炸开的压抑……那我就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画,让全巴黎的人都喘不过气来。”

录音戛然而止。

我瘫坐在椅中,久久无法言语。原来《命运之屋》系列并非凭空诞生,而是源自一场贯穿生命的内在暴风雨。那些被世人称为“怪诞”、“病态”、“歇斯底里”的笔触,不过是高更用尽全力从灵魂深处挤出的真实。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