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 第二百一十九章 引狼入室(第2页)

第二百一十九章 引狼入室(第2页)

这首歌,是1976年唐山地震废墟中,一名被困七天的女孩临终前哼唱的最后一段旋律。当时无人记录,仅有一名救援队员在日记中提及:“她快不行了,嘴里还在唱,像是哄自己睡觉。”

而现在,它正从三千公里外的凉山孩子口中流淌而出。

“他们又开始了。”余惟喃喃。

这不是传播,是播种。

他连夜启程,前往武威??那位退休气象员老陈的居所。此人曾在全国气象档案中留下一段诡异备注:“1998年冬,观测到沙尘暴内部存在规律性声波反射,频率432Hz,持续分钟,疑似人为干预。”当时被视为误读,档案被标记为“异常数据,无需跟进”。

抵达武威郊区时,老陈已病卧在床,肺癌晚期。见到余惟,他竟笑了:“你来了。我就知道你会来。”

“您……知道我会来?”余惟握着他枯瘦的手。

“因为昨晚,我梦见了敦煌。”老陈喘息着,“壁画里的飞天,全都转过头来看我。其中一个,手里拿着我的气象仪。她说:‘该你还了。’”

余惟心头巨震。他迅速调出老陈当年的工作日志复印件,果然在一页边缘发现一行铅笔小字:“432Hz非自然产生,怀疑与古代‘律吕调阳’有关。若属实,则风亦可载忆。”

“您当年就发现了?”余惟声音发颤。

“发现了,也上报了。”老陈苦笑,“可上面说,气象局不管灵魂的事。”

余惟沉默。他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声音记忆理论”被视为伪科学,甚至精神病症状。父亲的研究被封存,林晚的论文被退稿,他自己也曾被媒体嘲讽为“写文娱小说的疯子”。可现在,真相正一寸寸破土而出。

老陈从枕头下摸出一张磁带,递给余惟:“这是我偷偷录的。那天沙尘暴里的声音,我一直留着。我知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听得懂。”

余惟接过磁带,放入便携播放器。起初是狂风怒吼,接着,在风眼中心,传来一段极其微弱的童声合唱: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是《摇篮曲》,但音色不对??太干净,太同步,不像真人演唱,倒像是某种精密合成。余惟调出频谱分析,震惊地发现:这段歌声的基频不仅锁定在432Hz,而且每一秒的波动模式,竟与地球舒曼共振(7。83Hz)形成完美倍数关系!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这声音不仅仅是记忆载体,更是**地球自身的共鸣频率**。人类的情感、语言、歌唱,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星球振动同频共振。当足够多的人在同一频率下发声,就能激活深层地质结构中的“声种”,实现跨时空信息传递。

“老陈,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余惟低声问。

“我知道。”老人闭上眼,“我们不是在记录历史,我们是在……维持它的呼吸。”

三天后,老陈去世。临终前,他最后一句话是:“听见了吗?风里有人在唱歌。”

余惟将磁带封存,准备带回北京。途中,车载收音机再次自动开启,播放的是一段广播剧片段,背景音是1949年开国大典的现场录音。但奇怪的是,人群欢呼声中,隐约夹杂着另一个声音??低沉、缓慢,像是从地底传来:

>“第八代守声人,已确认身份。

>声网重启协议,启动倒计时:七十二小时。”

余惟猛然踩下刹车。他调出全球声景监测图,发现原本平稳的绿色背景中,开始浮现七个红色光点,分别位于:喀什、凉山、武威、额济纳旗、敦煌、上海、长白山。每个光点都在以432Hz频率脉动,彼此之间形成完美的七边形几何结构。

这是……全球级声网?

他立刻联系中科院匿名投稿邮箱,上传所有新证据,并附上一句话:“请立即组织跨学科团队,这不是科幻,是正在进行的历史。”

回应来得极快。一封加密邮件回复:

>“项目代号‘回声计划’已激活。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