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门最近出的风头太大了,或许陛下会以贾璋太过年轻为由,反对他的进言。
这对他,对贾璋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可若是贾璋筹谋得当,把这件事情办好了,他再趁机提出这件事,皇帝大抵就不会反对他的建议了。
毕竟,陛下本来就很喜欢贾璋。
到时候圣心期许,必然不会觉得贾璋做日讲官会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圣心啊,想到这个词,杨宗祯就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天威莫测,圣心难猜,一个不小心,就是万劫不复。
杨宗祯自入阁起,就始终保持着如履薄冰的心境;面对两代君王时,更是保持着小心恭敬的态度,与一张始终如一的面孔。
这很难,但若想身列枢机,就必须做到小心翼翼。
为了保证杨门后继有人,他在贾璋给他做中书的这几年里,不但给了他很多教导,也给了他很多考验。
他考验贾璋执政的能力,考验贾璋心术的深浅,考验贾璋权谋的智慧,考验贾璋人品的优劣,考验贾璋底线的高低……
最后他得到了一个令他十分欣慰的答案。
那就是他的弟子叶士高眼光极好,看中的弟子,是百年难得的良才美玉。
多年下来,杨宗祯已经把贾璋视为杨门三代之首了。
他自然希望贾璋能飞得高一点。
如今贾璋能琢磨出这样好的主意,杨宗祯心里很欣慰,自然愿意为他撑腰兜底。
“你们上疏前,我会为你们润色奏折。”
杨宗祯拍了拍贾璋的手臂:“师门也会为你兜底。”
贾璋笑道:“我就知道师祖最疼我们这些小孩子了。”
杨宗祯看着香炉,笑而不语。
这哪里是他疼小孩子,这分明是人心换人心。
若不是贾璋待他数年如一日的体贴,若不是贾璋真的把叶士高当做自己的亲生父亲孝敬,他绝不会对贾璋这般纵容,这般扶持欢喜。
这香炉里的香,是贾璋托王君效王太医配置的养神香;这茶杯里的茶,也是他最喜欢入口的温度。
他膝下这么多子孙,又有谁像贾璋一样贴心呢?
别说贾茂行只是在讨好,他这人向来都是论迹不论心的……
如果你连人家能做到的“迹”都做不到,又有什么资格跑过来指责人家没有真心?
向师祖禀告过后,贾璋暂时把上疏奏请绍治帝收缴国库欠债之事放到了脑后。
既然这件事要等到年尾才能经办,那现在多思亦是无益,倒不如好好想想去哪里淘换些螺子黛来。
那东西珍贵,画眉颜色美丽如黛,最适合他美丽大方的妻子了……
从杨府回家后,贾璋洗脸后食用冰碗解暑,却听黛玉和他话家常道:“宝姐姐送了信儿来,说她们家二房小爷要兼祧长房。薛太太的意思是,国丧期间不能办酒,就请自家亲戚聚上一聚,凑上一桌酒席。”
贾璋听到黛玉的话后,轻声笑道:“皎皎随一笔份子钱就好,你也知道,咱们家和二房的亲戚不走动。”
黛玉点了点头,她本也没想让贾璋去,只是和他说一声罢了。
“说起来,我和他们家二小姐很是投缘,相处得竟如同天生的姊妹一般。”
“不过我有些不好意思经常请她过府来玩,毕竟她也要嫁人了,还要在家里绣嫁妆。”
贾璋拿玉勺舀了一颗剥好的葡萄,喂到黛玉唇边,轻笑道:“皎皎若与她投缘,还是多请她两次来得更好一些。她那未来婆家可不好相与,你给她几分面子,她日后也好过些。”
黛玉只知宝琴许给了梅翰林家里,倒不知道梅家不好相与的事情。
此时听到贾璋如此言说,她急匆匆地吞下葡萄,有些担忧地问道:“那梅家怎么不好相与了?”
贾璋把梅家想要拖着薛家婚事的事跟黛玉细细讲了,然后补充道:“这件事是二哥跟我讲的,他那好朋友卫若梅求到他头上,托他‘照顾’一下梅家公子。”
“二哥既想帮朋友的忙,又怕被人拿住把柄,这才过来问我能不能帮忙。”
“我这才晓得这件事,也晓得那梅家有多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