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从高校学霸到科研大能 > 第75章 确定了常温近乎超导这叫先见之明(第2页)

第75章 确定了常温近乎超导这叫先见之明(第2页)

随着产业链扩张,利益纠葛日益复杂。某央企下属公司试图通过行政手段获取Lumen-1核心制备工艺,理由是“加快产业化进程”。地方招商部门也频频施压,要求优先落户本地企业,甚至提出“技术入股换土地指标”。

张明浩一一拒绝。

他在一次高层汇报中直言:“一旦核心技术落入资本博弈场,我们就输了。不是输在技术上,而是输在初心上。”

最终,国务院特批成立“光元技术监督委员会”,由科技部、教育部、军方代表及独立科学家三方共治,确保技术发展不受权力与金钱侵蚀。所有衍生专利必须标注原始发明人姓名,任何单位使用Lumen-1相关技术,均需缴纳象征性授权费,纳入国家科研再投入基金。

制度建立之后,张明浩做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他主动申请卸任项目总负责人职务,推荐方慧敏接任。

“我已经做了该做的事。”他对校长说,“现在需要年轻人来带领它走向未来。”

交接仪式很简单,就在原实验室举行。张明浩当众交出加密U盘、门禁卡和那支刻字钢笔。

方慧敏红着眼眶接过:“你去哪儿?”

“去教书。”他笑了笑,“还有好多孩子等着听科学的故事。”

此后半年,他回归讲台,主讲《现代凝聚态物理前沿》课程。教室永远爆满,不仅有本校学生,还有来自清华、浙大乃至哈佛、斯坦福的访学青年。他从不照本宣科,每节课都以一个问题开场:

“如果你只有十万元经费,怎么做出第一块拓扑材料?”

学生们绞尽脑汁设计方案,有人画出简陋真空腔,有人提议用废旧冰箱改造低温环境。他从不评判对错,只引导思考:“科学的本质,不是拥有多少资源,而是如何用有限条件逼近无限真理。”

某日课后,一位女生追到楼下,递上一份实验报告。

“老师,我按照您讲的方法,用二手示波器和自制探针测到了微弱的边缘电流信号……可能是……类似拓扑态的现象。”

他接过报告,仔细看完,抬头看着她:“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我也能做一点点改变世界的尝试。”

他点点头,把那支黑色钢笔轻轻放在她手中:“拿着吧。求真如执灯,行于暗夜。现在,轮到你照亮一段路了。”

女生怔住,泪水滑落。

与此同时,青藏高原上的试验站并未停止运转。在张明浩指导下,一支由博士生组成的极地科考队正筹备更进一步的任务:将锡烯电缆埋入永久冻土层,测试其在地质运动中的耐久性;同时搭载微型量子传感器,构建全球首个“高寒区零损耗传感网络”。

而在太平洋深处,一艘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科考船正驶向马里亚纳海沟。船上携带的深潜器配备了Lumen-1供电系统,可在万米海底连续作业一百小时以上,彻底摆脱传统电池续航限制。

最令人振奋的消息来自航天领域。

“明路”卫星运行满两年,成功完成三次星间量子密钥分发实验,误差率低于千万分之一。有关部门正式启动“天河工程”??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发射三千颗基于拓扑导电材料的低轨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高速、安全、无损能源与通信网络。

张明浩受邀参与总体设计论证。会议上,有人提出是否可对外出售部分频段使用权,预计年收入可达千亿级。

他再次反对。

“我们发射卫星,不是为了赚钱。”他说,“是为了让人类在灾难时刻仍有联络,在黑暗之中仍有光。如果把它变成商品,那我们就背叛了科学。”

会场寂静。

良久,一位老院士起身鼓掌,众人相继跟随。

散会后,他独自走在中关村大街上,夕阳洒在脸上。路过一家书店,橱窗里摆着一本新书??《光之始:Lumen-1与中国的科技觉醒》,封面上印着他年轻时在实验室的照片。

他驻足看了一会儿,没进去买。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