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公!关将军,张大哥,牛大哥!典将军!”
张绣翻身下马,结结实实给众人行了一礼:“末将随叔父亦将随中郎将前往河东,特来拜别。望日后还有机会并肩作战。”
刘备见张绣礼数周全,语气真诚,温言道:
“张将军少年英雄,枪法精湛,备亦印象深刻。来日方长,定有再见之期,望自珍重。”
张绣再次行礼,又对曾经并肩作战的牛憨、张飞点了点头,这才拨马回归本阵。
一番告别,让刘备更清晰地感受到了时局的流转。
晨光中,各路兵马渐次开拔,旌旗各指一方。
曹操东去,董卓北归,皇甫中军西向洛阳。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刘备望着渐行渐远的各路人马,心中感慨万千。
这些曾经在广宗城下并肩作战的将领,此后便将各奔前程,天各一方。
也不知道何时才能再见。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面对自己的队伍。
“全军听令,随中军开拔!“
广宗的焦土与血腥气被远远抛在身后。
大军迤逦北行,旌旗招展,甲胄生辉。
凯旋之师的气氛,终究是不同于来时转战千里的紧张与肃杀。
尽管广宗城那炼狱般的结局仍如阴霾笼罩在不少将士心头,但毕竟战事已了,
归程的路,脚步都显得轻快了几分。
刘备军作为皇甫嵩中军的一部分,被安排行进在队伍的中段。
连日行军,跋山涉水。
虽不及战时搏命般紧迫,却也并非游山玩水。
皇甫嵩治军严谨,即便凯旋,每日扎营,行军、警戒皆有法度,一丝不苟。
而在行军途中,刘备军中也无人闲怠。
尤其是自觉近来颇有进益的张飞,更是精神抖擞。
每日天光未亮,军营里便已回荡起他那标志性的大嗓门:
“起来!都给我起来!伸胳膊腿,别软趴趴地像条没骨头的蚯蚓!”
他自从上次被关羽“语重心长”地训诫之后,他腰间那根皮鞭虽未丢弃,却再未真正落在士卒身上。
但那张嘴皮子的功夫却是与日俱增,损起人来花样百出,精准打击。
从过去二话不说扬鞭就抽,变成如今字字铿锵、直击要害。
更绝的是,为了精准“点拨”每一个偷懒或动作走样的士兵,
张飞竟凭着不服输的倔劲儿,短短数日之内,把麾下一千多人的姓名、籍贯,甚至相貌特征都背得滚瓜烂熟!
于是每日清晨的校场上,便总能听到他“提点”士卒的声音。
“赵老三!你那是向左转?俺看你是想转回娘胎里重新投胎!”
“李狗蛋!步子迈开!没吃饭吗?哦是真没吃?跑完就开饭,现在给俺跑起来!”
“王屯那个。。。。。。对,就是你,孙瘸子他侄儿!手抬平!枪都拿歪咯,敌人来了你是想给他挠痒痒不成?”
“刘大耳。。。。。。咳不是,刘小耳!看什么看?牙白是吧?队列里头嬉皮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