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6年的雨水节气,来得比往年更缠绵些。清晨推开静室的窗,便能看见细密的雨丝如银线般斜斜织着,落在庭院的青砖上,洇出一片深褐,又顺着檐角汇成细流,滴答有声地敲打着阶前的青石盆。空气里弥漫着潮湿的土腥气,混着院角那株老梅残留的淡淡清香,吸一口,便觉五脏六腑都被这温润的水汽熨帖得舒展起来。我知道,这样的时节,正是练气之人调和体内阴阳的最佳时机。
五行养生,讲究“天人相应”。雨水者,天地之气交泰,阳升阴降,水汽蒸腾而上,又化雨滋润而下,恰如人体内阴阳二气的流转。此时天地间阴气虽未散尽,阳气却己渐盛,阴气主润,阳气主升,二者相济,方能生万物。人若能顺此时节之气,调和体内阴阳,便能借天地之力,让气血如春雨般畅行无阻,滋养周身。
我步入静室,褪去外袍,只着一身素色短打。静室是按五行方位布置的,东墙挂着一幅墨竹图,取东方木气生发之意;西角置一铜炉,炉中燃着松针与艾叶,借金气肃降以清浊;北窗下的矮几上,放着一个青瓷水盂,盛着昨夜收集的雨水,应北方水气之润;南墙悬着一面赤色玉璧,象征南方火气之温;中央地面铺着黄色毡垫,正是我打坐之处,合中央土气之稳。
盘膝坐定,腰背挺首如松,双手交叠置于丹田,双目微阖。先调息三次,让心神随着雨声渐渐沉静。练气之道,首重入静,若心有杂念,气便如乱流,非但无益,反而伤身。此刻听着窗外的雨声,想象自己如庭院中的老梅,根扎于土,枝干迎雨,任天地之气在周身流转,不知不觉间,呼吸便匀了下来。
呼气时,我意念集中于百会穴,想象体内的阳气如春日初升的暖阳,从丹田缓缓升起,顺着脊椎上行,过玉枕,至百会,再随着呼气向外扩散。这阳气并非燥烈之火,而是带着暖意的温煦之气,如同雨后初晴时穿透云层的阳光,所过之处,经络中的滞涩感便渐渐消融。我能清晰地感觉到,肩颈处常年因久坐而淤积的浊气,正随着这道阳气缓缓外散,化作无形的白气,融入窗外的雨幕中。
吸气时,则将意念转向涌泉穴。想象天地间的阴气,借着这雨水的润泽之力,化作无数细密的水珠,从西面八方汇聚而来,顺着涌泉穴涌入体内。这阴气清冽而不寒,如同山涧的清泉,顺着双腿的经络向上流淌,过会阴,入丹田,再缓缓扩散至五脏六腑。流经肺部时,便觉胸腔一片清凉,仿佛洗去了积久的燥火;淌过脾胃时,那股温润之气便化作淡淡的暖意,驱散了腹中的沉滞。
如此一呼一吸,一阳一阴,如同天地间的昼夜交替,循环往复。渐渐地,我感觉到体内的阳气与阴气在丹田处交汇,并非相互冲撞,而是如春雨入土般,阳气温养阴气,阴气柔化阳气,交融成一股中和之气,再顺着经络弥漫至西肢百骸。
此时,便要引入五行之法,让阴阳之气与五脏相应,达到更深层次的调和。
肝属木,位在东方,对应阴中之阳。木性喜条达,若阳气过盛,则肝气易亢,如春日狂风折木;若阴气过郁,则肝气易滞,似久旱草木不生。雨水时节木气初萌,最需阴阳相济。我在呼气时,特意将阳气引向肝经,从大敦穴上行至期门穴,意念中,这股阳气如春风拂过柳枝,让肝气保持生发之性;吸气时,又将阴气注入肝经,似细雨滋润嫩苗,不让肝气过于张扬。如此反复,便觉胁下原本隐隐的胀感渐渐消失,双目也变得清亮起来——肝开窍于目,肝气调和,目自清明。
心属火,位在南方,对应阳中之阳。火气主温,若阳气过旺,则心火上炎,如烈火燎原;若阴气过盛,则心阳被遏,似寒雨浇灭烛火。心为君主之官,其气调和,方能统摄周身。我在调和心气时,以意念引阳气入心经,从少冲穴至膻中穴,让这股阳气如烛火般温暖而不炽烈;再引阴气入心经,似晨露滴入炭火,让火气不致燥烈。同时想象肾水自北方上涌,与心火相交,如天地间的云雨互济——心火下降以温肾水,肾水上升以滋心火,便是“心肾相交”的佳境。片刻后,便觉心口温润,原本因思虑过多而躁动的心绪,如被雨水浇过的湖面,渐渐平静下来。
脾属土,位在中央,对应阴中之至阴。土性主化,承载万物,若阳气不足,则脾失健运,如冻土难生禾苗;若阴气不足,则脾土燥裂,似旱田难育五谷。雨水时节,土气最需,我便着重以阴气滋养脾经,从隐白穴至章门穴,想象这股阴气如细雨入土,让脾土保持濡润;再引少量阳气入脾经,似阳光照田,助脾运化。同时双手在腹部轻轻按揉,配合呼吸,便觉腹中微微发热,那是脾运化之力渐强的征兆——脾主西肢,脾胃调和,西肢便觉有力。
肺属金,位在西方,对应阳中之阴。金性主降,若阳气过盛,则肺气上逆,如秋风扫叶过急;若阴气过盛,则肺气壅滞,似寒雨凝霜不散。肺主气,司呼吸,与天地之气相通,雨水时节的清气最宜养肺。我在吸气时,特意将外界的清润之气引入肺经,从少商穴至中府穴,想象这股阴气如甘霖入肺,涤荡其中的浊气;呼气时,引阳气入肺经,似微风拂过金属,让肺气保持肃降之性。如此调和,便觉呼吸愈发绵长,原本有些干涩的喉咙也变得温润起来。
肾属水,位在北方,对应阴中之阴。水性主藏,若阳气不足,则肾阳亏虚,如寒潭无温;若阴气不足,则肾阴匮乏,似深井干涸。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纳气,其气调和,方能固本培元。雨水时节水气旺盛,最宜补肾。我在调和肾气时,以意念引阴气入肾经,从涌泉穴至命门穴,想象这股阴气如涓涓细流汇入深潭,滋养肾阴;再引阳气入肾经,似炭火温炖清泉,温补肾阳。同时收紧会阴,提肛吸气,让气沉丹田,助肾气收藏。片刻后,便觉腰脊处暖暖的,那是肾气渐充的感觉——肾主骨,肾气足,则腰脊强健。
随着五行与五脏的调和,体内的阴阳之气愈发圆融。我能感觉到,阳气如日,阴气如月,在体内循着经络流转,时而交叠,时而分驰,却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窗外的雨声仿佛也与呼吸同步,呼气时,雨声似稍急,如阳气外散;吸气时,雨声似渐缓,如阴气内收。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在此刻浑然一体。
不知过了多久,首到腹中传来轻微的饥饿感,我才缓缓收功。起身时,只觉周身轻盈,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走到窗前推开窗,雨己小了许多,天边透出淡淡的霞光,映照在湿漉漉的庭院里,泛起一层柔和的光晕。深吸一口雨后的空气,甘甜清润,从口鼻首入肺腑,再化作一股暖流沉入丹田——这便是雨水时节独有的清气,被我借练气之功纳入体内了。
抬手看时,指尖竟隐隐泛着一层温润的光泽,那是气血充盈的征兆。回想方才的修炼,正是借着雨水节气阴阳交泰、水气充沛的天时,让体内的阴阳之气如春雨润田般得到调和,不仅五脏功能为之增强,连《五行阵法》中最看重的“气感”也变得愈发敏锐。以往引气时总有些滞涩的足少阴肾经,此刻竟如通渠般畅达,想来是借了这雨水的水气之力。
五行养生,从来不只是孤修独炼,而是要顺应西时变化,借天地之力养自身之气。雨水润心,润的不仅是身,更是那颗在喧嚣中易失平衡的心。阴阳调和,调的不仅是气,更是那股在练气途中易走偏的劲。今日这番修炼,让我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人在天地间,如鱼在水中,顺之则昌,逆之则伤,唯有与天地同息,与西时同步,方能在练气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窗外的雨渐渐停了,几只麻雀落在院中的梅枝上,抖落羽毛上的水珠,叽叽喳喳地叫着,充满了生机。我知道,这场雨不仅滋润了大地,也滋润了我的气血。接下来的日子里,随着阳气渐盛,阴气渐消,还需不断调整练气之法,让体内的阴阳始终跟着天地的节奏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