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我心中一动,想起《五行阵法》古卷末尾那页残破的黄纸。那页纸边角都被虫蛀了,字迹模糊,只依稀能辨认出“惊蛰地脉动,五行引百脉,三百六十五穴,一气贯之……”
三百六十五处细脉,对应周天星数,若是能尽数打通,便可气血充盈,举手投足皆有自然之力相助。我立刻调整呼吸,将丹田内的五行之气分成无数细丝,循着那些细微的搏动,一点点渗透过去。
这过程远比打通主脉艰难百倍。那些细脉有的被陈年淤血阻塞,像被淤泥堵死的小溪;有的因常年不用而萎缩,细得像蛛丝,稍一用力就可能崩断。
好在五行之气各有妙用。遇着淤血,便请青龙气上前,它清冽柔韧,能像溪水般慢慢冲刷,将淤血一点点化开;遇着萎缩的经脉,便唤朱雀气来,它温热和煦,能像春日阳光般慢慢温养,让经脉渐渐舒展;若有浊气盘踞,白虎气便如秋风扫叶,瞬间将其涤荡干净;若经脉干涸,玄武气便化作甘露,细细滋润;最后再由麒麟气收尾,将疏通的经脉一一稳固,免得再度淤塞。
有时一处细脉阻塞过甚,需要五行之气轮番上阵,反复冲击数次才能打通。每一次冲击都伴随着针扎般的刺痛,像是有无数根细针在皮肉里穿行,额头上的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太极图纹上,竟泛起一圈圈淡淡的光晕——想来是汗水里混着五行之气,才引动了石纹里的灵气。
日头渐渐升高,从东边的山头爬到半空,观星台上的五行石像被阳光映照得愈发璀璨。青龙的翠玉泛着青光,朱雀的朱砂燃着红火,白虎的玄铁闪着白芒,玄武的墨石映着乌光,麒麟的黄玉裹着金光,五色光芒交织在一起,顺着阵法纹路往太极图中央汇聚,最后都钻进我的体内。
我身上的粗布衣袍早己被汗水浸透,贴在背上凉飕飕的,可体内却像揣了个小太阳,暖得很。不知过了多久,当最后一处细脉——位于左耳后的颅息穴被打通时,体内忽然传来“嗡”的一声轻响,像是有面无形的鼓被敲响。
无数细微的气流如同千万条小溪汇入江河,与主脉中的气血融为一体。刹那间,我感觉整个身体都变得轻盈起来,仿佛能随风飘起一般。五感也敏锐到了极致——能听到山下农户开门的“吱呀”声,能分辨出那声音是东头张老汉家的木门,还是西头李寡妇家的竹门;能闻到十里外桃花初绽的芬芳,甚至能数清那花瓣上沾了几颗露珠;能看到云层中飞鸟振翅的轨迹,连鸟羽上的纹路都看得一清二楚。
气血在经脉中奔腾不息,带着五行阵法的力量流转全身,每一处肌肤、每一寸骨骼都像是被重新锻造过一般,充满了蓬勃的生机。指尖微动,竟能引动身边的气流,让落在肩头的一片松针打着旋儿飞起来。
西、天人合一悟真谛
我缓缓收功起身,伸展双臂时,骨节发出一连串清脆的响声,像初春解冻的冰面裂开细缝。低头看向双手,掌心的纹路间竟泛着淡淡的五色光晕,青、红、白、黑、黄,五光流转,正是五行之气凝聚的迹象。
《五行阵法》修炼到这一步,才算真正踏入了“通脉”之境。古卷上说,通脉之后,气血运行无碍,再修炼更高深的法门,便如坦途可行,再不会有滞涩之感。
山风再次吹过观星台,带着惊蛰特有的气息,拂在脸上竟有些痒。远处的田野里,农人己开始春耕,牛铃“叮当”声随风飘来,与阵法石像上流转的微光相映成趣。我望着东方升起的朝阳,那阳光穿过云层,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忽然明白了些什么。
这阵法之力,从来都不只是外力,而是借天地生机唤醒自身潜能。正如惊蛰雷声唤醒沉睡的万物,修炼亦是唤醒潜藏在血肉里的力量。五行相生,天人相应,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接下来,该着手准备《五行阵法》的下一篇章了。古卷中说,通脉之后需引阵法之力淬炼肉身,待肉身与阵法相融,举手投足皆合五行之理,方能触及“天人合一”的境界。那境界究竟是何模样?是能呼风唤雨,还是能与天地同寿?我不知晓,却满心期待。
我握紧双拳,掌心的五色光晕愈发明亮,甚至能感觉到气流在指缝间流转。心中的期待如春日草木般,疯长着,蓬勃着。
此次惊蛰通脉的经历,让我对《五行阵法》的奥妙有了更深的体会。它哪里是一套简单的练功方法,分明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模仿自然界中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结合人体自身的经络系统,让内外环境达成协同共振,方能事半功倍。
就像今日,若非惊蛰地气升腾,若非五尊石像引动五行之力,单凭我自身苦修,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打通百脉。而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蜕变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提升——当五感变得敏锐,当能清晰地感受到天地生机的流动,那种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感觉,远非言语能形容。
回顾整个修炼过程,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从最初选址观星台,因这里是终南山脉地脉汇聚之处;到挑选惊蛰日,因此时阴阳交替,生机最盛;再到布置五行石像,校准方位,甚至连铜钱的抛洒力度,结印的手指角度,都不能有半分差错。
特别是对五行属性的理解和运用,必须做到如臂使指般精准。青龙属木,主疏泄,引其气时需存舒展之意,若心生滞涩,气流便会随之不畅;朱雀属火,主温煦,引气时需持平和之心,若起急躁之念,火气便会失控灼烧经脉;白虎属金,主肃杀,引气时需怀清明之志,若有杂念纠缠,气路便会浑浊难行;玄武属水,主滋养,引气时需抱坚韧之性,若稍显懈怠,水汽便会涣散无力;麒麟属土,主承载,引气时需具沉稳之态,若心浮气躁,土气便会虚浮不固。
而心态的重要性,在此次通脉中体现得尤为深刻。当冲击太冲穴遇阻时,若非沉下心来观想青龙摆尾,而是急于求成强行施压,恐怕只会伤及经脉,留下隐患;当朱雀火气灼痛神门穴时,若因惧痛而退缩,心神一散,此前积累的气劲便会功亏一篑。修炼一道,从来都是对心性的磨砺,比的不仅是天赋与毅力,更是对“度”的把握——既不能畏缩不前,也不能贪功冒进,需如春风拂柳般,看似轻柔,却自有穿石之力。
观星台下,五尊石像的光芒渐渐收敛,重新归于古朴,仿佛刚才那场璀璨的能量流转从未发生。可我知道,有些东西己然不同。阵法与我之间,像是多了条无形的线,我能清晰地感知到石像中沉睡的力量,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与我气息相通的伙伴。或许,这便是古卷中所说的“阵人相融”的开端?
山脚下传来孩童的嬉笑声,大概是哪家的孩子趁着春耕,跑到田埂上放风筝去了。风筝线“嗡嗡”的震颤声顺着风飘上来,竟与我体内流转的气血产生了微妙的共鸣。我忽然想试试,运转刚打通的经脉,能否引动那风筝的轨迹。
心念微动,体内五行之气悄然流转,指尖朝着风筝的方向轻轻一点。只见那只原本歪歪扭扭的纸鸢忽然一振,像是被无形的手托了一把,竟稳稳地升上高空,在风中划出一道流畅的弧线。
“呀!风筝飞高啦!”孩童的欢呼声清亮得像山泉。
我忍不住笑了,指尖的五色光晕轻轻摇曳。原来,当自身与天地相连,连这般细微的互动,都能生出奇妙的回响。
日头升到正中,观星台上的阴影缩成一小团。我走到青龙石像前,伸手抚过冰凉的石面,翠玉在阳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接下来的淬炼肉身,该从何处着手?古卷中只说“以阵淬体,需借五行精华为引,度百劫而不坏”,可这“五行精华”究竟是何物?是山中的灵草,还是地底的矿石?“百劫”又指什么?是风雨雷电的洗礼,还是心魔的考验?
无数疑问在心中盘旋,却没有半分烦躁。修行之路本就如剥茧抽丝,一点一点揭开奥秘,才更有滋味。就像这惊蛰的万物,不会急于一夜参天,而是耐着性子,在春雨里慢慢扎根,在暖阳中悄悄拔节。
我从怀中取出那本泛黄的《五行阵法》古卷,摊开在青石板上。阳光透过云层落在书页上,那些模糊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与我体内的气血相呼应。通脉篇的最后,有一行极小的批注,以往从未留意,此刻却看得真切:“脉通则气活,气活则神清,神清则能见微知著——下启‘炼体’,当于月满之夜,引五星精华入体,以阵为炉,锻骨炼筋。”
五星精华?月满之夜?
我抬头望向天空,湛蓝的天幕上,隐约能看到几颗尚未隐去的星辰。北斗七星的勺柄指向东方,像是在为我指引方向。月满之夜,还有七天。七天后,便是十五,届时群星璀璨,或许正是引五星精华的最佳时机。
那么,这七天里,我该做些什么?是继续熟悉刚打通的经脉,还是去山中寻找能辅助炼体的灵物?终南山脉绵延千里,古观遗址附近常有奇花异草,或许能寻到与五行相应的药材——比如属木的青灵草,属火的赤焰花,属金的玄铁藤,属水的寒潭藻,属土的黄精根。若能将这些灵物融入阵法,淬炼肉身时,效果会不会更好?
心念既定,便不再犹豫。我将青铜卦钱小心收好,古卷折好揣回怀中,对着五尊石像深深一揖——感谢它们今日相助。石像沉默矗立,却似有回应,石缝间忽然钻出一株嫩绿的草芽,在风中轻轻点头。
转身走下观星台,石阶上的青苔被阳光晒得暖洋洋的,踩上去软乎乎的。体内的气血随着脚步的节奏轻轻搏动,每一步都踏在实处,又似有轻烟托着,不费力,却稳健。
山腰间的桃树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落了一地,像是铺了层雪。我伸手拂过花枝,指尖的气劲不小心碰落了一片花瓣,花瓣打着旋儿落下,却在触地前被一股气流托住,悠悠地飘向远方。
原来,当身体与天地真正呼应,连一片花瓣的轨迹,都能被温柔地改变。
我望着花瓣飘去的方向,那里是终南山的深处,云雾缭绕,藏着无数未知。炼体之路即将开启,前方或许有荆棘,有迷雾,但我心中只有期待。就像这惊蛰之后的春天,纵然会有倒春寒,却挡不住万物生长的脚步。
我的修行,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