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基地的组装车间内,银白色的舱段整齐排列在轨道上,全息计时器在墙壁上闪烁着“倒计时72小时”——这是传统工艺组装32个飞船舱段的标准时长。俞天站在控制台前,手中握着榫卯结构的三维图纸,机械义眼扫过“燕尾榫+格肩榫”的组合设计:“所有人注意,按照编号分组,每组负责4个舱段的拼接,重点把控榫头与卯眼的咬合精度。”
林夏的全息投影悬浮在轨道旁,实时标注出每个舱段的对接坐标:“燕尾榫负责纵向固定,格肩榫增强横向稳定性,两组结构配合可抵消月球低重力环境下的组装偏差。”随着她的指令,工程师们将首个舱段的燕尾榫对准另一舱段的卯眼,轻轻推送——只听“咔嗒”一声,榫卯精准咬合,全程仅用2分钟,而传统焊接仅预热就需15分钟。
车间另一侧,马库斯操控着三台自动化组装机械臂,机械臂末端的夹具夹着舱段,却在对准榫卯时反复微调。“精准度误差0。03毫米,重新校准……”机械臂的电子音不断响起,半小时过去,仅完成1个舱段的组装。马库斯盯着屏幕上的进度条,脸色铁青——俞天团队己完成6个舱段拼接,他的机械臂组装速度比人工辅助慢了37%。“该死的古代结构!”他一拳砸在控制台上,机械臂的动作瞬间卡顿,差点撞歪舱段。
当全息计时器显示“24小时”时,最后一组榫卯完成咬合,32个舱段连成完整的飞船主体,组装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200%。俞天刚松了口气,人群中突然走出一名归墟平民工程师,他走到飞船中段,指着一组夹头榫说道:“这个角度偏差了0。5度,虽然肉眼难辨,但航行时会导致应力集中,抗冲击强度会下降40%。”
俞天立刻让团队用精密仪器检测,结果显示偏差确实为0。5度。修正角度后,他们对该组件进行抗冲击测试——当模拟陨石碎片撞击时,组件的形变仅为修正前的55%,抗冲击强度提升至原来的1。8倍。“您怎么能精准判断角度偏差?”俞天忍不住问道,归墟工程师却只是笑了笑,指了指自己的胸口:“归墟星的建筑也曾用类似结构,只是我们叫‘星榫’。”
当晚,俞天带着引力波探测器来到组装好的飞船旁,想测试舱体对引力波的屏蔽效果。可当探测器启动时,他突然发现榫卯连接点开始轻微震动,机械义眼立刻记录下震动频率——屏幕上的数据让他瞳孔骤缩:这频率竟与卷6中记录的黑洞波动周期完全吻合!他凑近观察,连接点的震动随着探测器功率增强而加剧,仿佛在与遥远的黑洞产生共振。
林夏的全息投影快速调取数据:“目前无法确定两者关联,但可以排除设备干扰——探测器在其他区域测试时,未出现类似震动。”俞天摸着震动的榫卯连接点,脑海中闪过归墟工程师白天的话,一个疑问涌上心头:归墟人对榫卯结构的了解,真的只是“类似建筑”那么简单吗?
此时,车间外传来脚步声,归墟平民工程师拿着一张图纸走来,图纸上画着归墟“星榫”的结构:“我想起一些事,或许能帮你们优化榫卯——星榫在应对引力波时,会在连接点添加‘缓冲纹’,你们要不要试试?”俞天看着图纸上的纹路,突然发现它与父母遗留的仰韶陶片纹路,有着难以言喻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