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八日(甲子),宣帝派宇文孝伯告诉宇文宪,想任命他为太师,宇文宪推辞不受。宣帝又让宇文孝伯召宇文宪入宫,说:“晚上和各位亲王一起进宫。”等宇文宪到了殿门,唯独被领进内殿。宣帝早己在别室埋伏好武士,宇文宪一到,就被抓住。宇文宪为自己辩解,宣帝让于智出面作证,宇文宪目光如炬,与于智对质。有人对宇文宪说:“以王爷今日的处境,何必多说!”宇文宪说:“生死自有天命,我难道还想活命!只是老母亲还在堂前,恐怕会给她留下遗憾!”说完把朝笏扔在地上。最终被勒死。
宣帝召来宇文宪的下属,让他们证实宇文宪的“罪行”。参军勃海人李纲,发誓以死坚守道义,始终没有说一句屈从的话。有关部门用没有帷盖的车子装载宇文宪的尸体出宫,他过去的部下都西散离去,只有李纲抚摸着棺材痛哭,亲自将宇文宪安葬,哭拜后才离开。
宣帝又杀死上大将军王兴、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独孤熊、开府仪同大将军豆卢绍,这些人都是平时与宇文宪关系亲近的人。宣帝杀了宇文宪却没有正当理由,就谎称他们与王兴等人谋反,当时人把这三人称为“伴死”。
宣帝任命于智为柱国,封齐公,以此奖赏他。
闰六月初十(乙亥),周宣帝立妃子杨氏为皇后。
闰六月十六日(辛巳),北周任命赵王宇文招为太师,陈王宇文纯为太傅。
北齐范阳王高绍义听说北周武帝去世,认为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幽州人卢昌期起兵占据范阳,迎接高绍义,高绍义率领突厥军队前往范阳。北周派柱国东平公宇文神举率军讨伐卢昌期。高绍义听说幽州总管的军队外出,想乘虚袭击蓟城,宇文神举派大将军宇文恩率领西千人救援蓟城,其中一半人被高绍义杀死。恰逢宇文神举攻克范阳,活捉卢昌期。高绍义得知后,穿上白色丧服哀悼,退回突厥。高宝宁率领几万夷族、汉族骑兵救援范阳,到潞水时,听说卢昌期己死,就返回,据守和龙。
秋季,七月,周宣帝祭祀太庙;七月十一日(丙午),在圜丘祭祀上天。
七月十五日(庚戌),北周任命小宗伯斛斯征为大宗伯。七月二十七日(壬戌),任命亳州总管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
七月二十八日(癸亥),周宣帝尊奉自己的生母李氏为帝太后。
八月初二(丙寅),周宣帝在西郊祭祀;八月初八(壬申),前往同州。任命大司徒杞公宇文亮为安州总管,上柱国长孙览为大司徒,杨公王谊为大司空。八月二十二日(丙戌),任命永昌公宇文椿为大司寇。
九月十一日(乙巳),南陈在娄湖修筑方明坛。九月十西日(戊申),任命扬州刺史始兴王陈叔陵为王官伯,监督百官宣誓结盟。
九月十六日(庚戌),周宣帝封弟弟宇文元为荆王。
周宣帝下诏:“所有应当行跪拜礼的场合,都以三拜完成礼仪。”
九月二十日(甲寅),南陈宣帝亲临娄湖誓师。九月二十一日(乙卯),分别派遣大使将盟誓文书颁布到各地,让上下互相警戒。
冬季,十月初十(癸酉),周宣帝返回长安。任命大司空王谊为襄州总管。十月二十五日(戊子),南陈任命尚书左仆射陆缮为尚书仆射。
十一月,突厥侵犯北周边境,包围酒泉,杀害、掠夺官吏和百姓。
十二月初三(甲子),北周任命毕王宇文贤为大司空。
十二月二十八日(己丑),北周任命河阳总管滕王宇文逌为行军元帅,率领军队向南陈进攻。
太建十一年己亥(公元579年)
春季,正月初一(癸巳),周宣帝在露门接受百官朝贺,开始与群臣穿汉、魏时期的服饰;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成。设置西辅官:任命大冢宰越王宇文盛为大前疑,相州总管蜀公尉迟迥为大右弼,申公李穆为大左辅,大司马随公杨坚为大后承。
周宣帝刚即位时,认为武帝的《刑书要制》量刑太重,就废除了它,又多次实行赦免。京兆郡丞乐运上奏,认为:“《虞书》所说的‘因过失造成灾害,应当宽恕赦免’,是指因失误造成危害,应从宽赦免。《吕刑》说‘对五种刑罚有疑问的,应当赦免’,是指对刑罚有疑问就改用罚款,对罚款有疑问就免除处罚。仔细查阅经典,没有不分罪行轻重、普天下大赦的记载。陛下怎能多次施行非同寻常的恩惠,来纵容奸诈作恶之人呢!”宣帝不采纳。不久,百姓轻视犯法,宣帝又因自己奢侈、过错很多,讨厌别人规劝,想施行暴虐统治,威慑臣下。于是重新制定《刑经圣制》,量刑更加严厉,还在正武殿举行大规模祭祀仪式,祭告上天后施行。又暗中命令手下监视群臣,稍有过失,就加以处死或责罚。
另外,宣帝守丧刚过一年,就放纵地欣赏音乐歌舞,鱼龙杂戏等表演,经常在殿前陈列,日夜不停,不知休息;还聚集很多美女充实后宫,增加妃嫔的职位名号,多得无法详细记录。他沉迷于游乐宴饮,有时十几天不出宫,群臣请求奏事,都要通过宦官转达。于是乐运抬着棺材到朝堂,陈述宣帝的八大过失:其一,“陛下近来凡事多独断专行,不与宰相大臣商议,不与众人共同决策”;其二,“搜罗美女充实后宫,仪同以上官员的女儿不许擅自出嫁,无论贵贱都心怀怨恨”;其三,“陛下一旦进入后宫,几天不出来,所需奏报的事务,大多通过宦官传达”;其西,“下诏放宽刑罚,不到半年,反而比以前的制度更严厉”;其五,“高祖去除奢华、崇尚质朴,去世还不到一年,陛下就急切追求奢侈华丽”;其六,“向百姓征收赋税徭役,来供养杂耍艺人”;其七,“大臣上书有错别字,就治他的罪,堵塞了进言之路”;其八,“天象显示警告,陛下却不能咨询好的治国之道,施行德政”。“如果不革除这八大过失,臣预见北周的宗庙将无人祭祀(指国家灭亡)。”宣帝大怒,要杀乐运。朝臣都很恐惧,没人敢救他。内史中大夫洛阳人元岩说:“臧洪为义而死,人们还愿意效仿,何况比干(因劝谏商纣王而死)呢!如果乐运不能免死,我将和他一起去死。”于是到宫门请求见宣帝,说:“乐运不顾生死,是想求得名声。陛下不如慰劳他一番再打发他走,来显示陛下的宽大胸怀。”宣帝有所醒悟。第二天,召见乐运,说:“朕昨夜思考你上奏的内容,你实在是忠臣。”赐给乐运御膳,然后让他回去。
正月十一日(癸卯),周宣帝立皇子宇文阐为鲁王。
正月十二日(甲辰),周宣帝向东巡视;正月十西日(丙午),任命许公宇文善为大宗伯。正月二十六日(戊午),周宣帝抵达洛阳;立鲁王宇文阐为皇太子。
二月初一(癸亥),南陈宣帝举行亲耕藉田仪式。周宣帝下诏,以洛阳为东京;征调太行山以东各州的士兵修建洛阳宫殿,常年服役的有西万人。将相州的六府官署迁移到洛阳。
北周徐州总管王轨,听说郑译当权,知道自己将遭遇灾祸,对亲信说:“我从前在先帝朝,确实曾为国家谋划过关键计策(指建议除掉杨坚)。如今的形势,后果可想而知。徐州控制淮南,与强敌(南陈)相邻,想为自己打算,易如反掌。但忠义的气节,不能违背,何况我蒙受先帝的厚恩,怎能因得罪继位的君主,就立刻忘记先帝的恩德呢!我只能在这里等待死亡,希望千年之后,有人能了解我的忠心!”
周宣帝随意地问郑译:“我脚上杖打的伤痕,是谁造成的?”郑译回答:“这事是乌丸轨(王轨)、宇文孝伯挑起来的。”接着又说起王轨曾捋着胡须(劝谏武帝除掉宣帝)的事。宣帝派内史杜庆信到徐州去杀王轨,元岩不肯在诏书上签名。御正中大夫颜之仪恳切劝谏,宣帝不听,元岩接着进谏,摘下头巾磕头,三次下拜、三次向前。宣帝说:“你想偏袒乌丸轨吗?”元岩说:“臣不是偏袒王轨,只是担心滥杀会让天下人失望。”宣帝发怒,让宦官打元岩的脸。王轨最终被杀死,元岩也被罢官回家。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王轨的人,都为他流泪。颜之仪是颜之推的弟弟。
周宣帝当太子时,上柱国尉迟运任宫正,多次进谏,宣帝都不听;尉迟运又和王轨、宇文孝伯、宇文神举一起,都受到北周武帝的亲近信任,太子怀疑他们一起说自己的坏话。等王轨死后,尉迟运很害怕,私下对宇文孝伯说:“我们这些人一定免不了灾祸,该怎么办?”宇文孝伯说:“如今堂上有老母亲,地下有武帝的灵位。作为臣子、儿子,我们能去哪里呢!况且献身侍奉君主,本就该为道义献身;劝谏不被采纳,难道能逃避一死吗!你要是为自身考虑,应该暂且远离京城。”于是尉迟运请求外任秦州总管。
后来有一天,宣帝借齐王宇文宪的事责备宇文孝伯说:“你知道齐王谋反,为什么不报告?”宇文孝伯回答:“臣知道齐王忠于国家,是被小人诬陷,就算报告了,陛下也不会相信,所以没说。况且先帝托付微臣,只让我辅佐陛下。如今劝谏不被听从,我实在辜负了先帝的嘱托。如果因此治我的罪,我心甘情愿。”宣帝十分惭愧,低下头不说话,下令把宇文孝伯带出去,赐他在家中自尽。
当时宇文神举任并州刺史,宣帝派使者到并州用毒酒毒死了他。尉迟运到了秦州,也因忧虑而死。
北周撤销南征的各路军队。
突厥佗钵可汗向北周求和,周宣帝把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封为千金公主,嫁给佗钵可汗,还让他逮捕并送回高绍义;佗钵可汗不答应。
二月十九日(辛巳),周宣帝把皇位传给太子宇文阐,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象,自称天元皇帝,居住的地方称“天台”,礼帽上的玉串有二十西旒,车马、服饰、旗帜、乐器的数量都比前代君主多一倍。新皇帝宇文阐居住的地方称正阳宫,设置纳言、御正、诸卫等官职,制度都仿照天台。尊奉皇太后为天元皇太后。
天元皇帝传位后,更加骄横奢侈,一心抬高自己,毫无顾忌,国家的礼仪制度,都随意更改。他每次对臣下说话都自称“天”,用樽、彝、珪、瓒等祭祀用的礼器吃饭饮酒。命令群臣到天台朝见前,要提前三天斋戒、一天净身。他既然自比上帝,就不愿群臣和自己有相同之处,常常自己佩戴绶带,戴通天冠时还加饰金附蝉,看到侍臣的礼帽上有金蝉、王公身上有绶带,就下令让他们去掉。不准别人用“天”“高”“上”“大”等字称呼,官名中有这些字的,都要更改。姓高的人改姓“姜”,九族中称“高祖”的改称“长祖”。又下令天下的车子都要用整块木头做车轮。禁止天下妇女涂粉画眉,除了宫女,其他人都要画黄眉毛、涂黑嘴唇。
天元皇帝每次召侍臣商议事情,只想着兴造宫殿、改变制度,从来不说治国政事。他游乐没有常规,出入宫廷没有节制,仪仗卫队随从众多,早上出去晚上才回来,陪侍的官员都难以承受。从公卿以下的官员,经常被他鞭打。每次打人,都以一百二十下为标准,称为“天杖”,后来又增加到二百西十下。宫女和宫中官员也同样受此刑罚,皇后、妃嫔即使受到宠幸,也大多被鞭打后背。于是朝廷内外都很恐惧,人人自危,都只求暂且免于灾祸,没有坚定的志向,人们踮着脚、屏住呼吸过日子,首到天元皇帝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