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立刻赶回市局。
技术队的办公室里,所有人都在紧张地盯着屏幕。一段只有不到五秒、布满雪花和干扰纹的画面被反复播放:
画面视角是实验室的一个角落摄像头,对准的是中央培养舱的方向。在“蜂后”身体开始发光、仪器爆出火花的瞬间,画面剧烈抖动。就在这抖动的某一帧,旁边一块因为爆炸震动而角度略微偏移的、光滑的仪器黑色外壳表面,清晰地反射出了一个画面之外的身影!
那是一个穿着深色风衣、身材高挑的男人侧影!他并非实验室内的研究员,而是站在一个观察窗里,正冷静地注视着下方“蜂后”的失控和爆炸的起始!由于是反射影像,面容模糊不清,但那个姿态,那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感觉……
“是他!‘秦墨’!‘牧羊人’!”韩逸几乎可以肯定!他当时就在现场!或者在附近有一个秘密的观察点!
他竟然亲临了这场“烟火”的现场!
“能不能增强?看清脸!”韩逸急问。
“做不到,分辨率太低了,而且是反射影像。但我们己经提取了所有数据,正在尝试进行三维建模还原环境,看能不能确定他的具置。”技术员摇头。
虽然无法首接指认,但这短暂的影像意义重大——它证明了当时有第三方在场,并且地位超然,间接戳穿了魏钧哲独自负责的谎言,也将“秦墨”这个身份与现场彻底关联起来!
另一个小组对海音收到的卡片进行了检验。卡片和墨水都很常见,无法溯源。信封上除了海音的指纹,没有任何其他痕迹。投递者显然是个老手。
“他就在本市!他甚至知道我们家的地址!”韩逸感到一股寒意,“他在监视我们,甚至可能在享受这种告诉我们‘我就在你们身边’的游戏!”
敌人的嚣张和谨慎,形成了诡异的反差。
海音反复看着那段模糊的反射影像,又拿起那张挑衅的卡片。她的目光再次落在“秦墨”那工整的字迹上,忽然,她像是发现了什么,拿起一个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着墨水的痕迹和笔画的走向。
“韩逸,你看这里,”她指着落款“秦墨”两个字,“这两个字的笔画,尤其是‘墨’字最后那一点,力道和墨水凝聚的方式……和他之前寄给我的书上划线的笔触,几乎一模一样!”
她可以肯定,寄书的人和写卡片的人是同一个人!
而这个人的笔迹,带着一种极其独特的、近乎机械的精准和稳定,仿佛书写者的情绪永远不会扰。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心理侧写特征。”犯罪心理专家分析道,“书写者可能具有高度的强迫型人格障碍,混合着自恋型人格障碍。他追求绝对的控制、精准和秩序,对自己的智力和技术有着上帝般的优越感,缺乏共情能力,将他人物化。他将犯罪行为视为一种艺术创作或科学实验,并期待得到‘知音’的‘欣赏’。”专家顿了顿,“而他选择海音调香师作为挑衅对象,很可能在他扭曲的认知里,这是一种……‘认可’。”
认可?海音感到一阵恶寒。
“牧羊人”的游戏远未结束。他甚至可能因为这次交锋,将海音视为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对手,或者说……一个值得他“展示”更多“作品”的观众。
新的风暴,正在灰烬和挑衅中,再次酝酿。
下一章预告:笔迹和心理侧写提供了新的追查方向。技术队通过三维还原,大致确定了“秦墨”在实验室爆炸时的观察位置。警方对该区域进行秘密排查,发现了一个可能用于监视和紧急撤离的密道入口。与此同时,海音决定对“腐髓香”和“蜂后”培养液的气味进行反向工程,试图找出其原料可能的地理或生物来源,为追踪“牧羊人”的供应链提供线索。而“秦墨”似乎也察觉到了警方的动作,一场围绕气味与踪迹的终极博弈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