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的科学是光,但当它只照耀唯一的真理时,影子便成了深渊。」
沈心的邮件,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海音心中漾开层层涟漪。是试探,是挑衅,还是纯粹的学术交流?
海音没有立刻回复。她先将邮件内容转发给了韩逸和技术队,请求分析邮件来源和追踪这个“沈心”的背景。然后,她坐在工作台前,仔细研读邮件中,关于低温临界萃取技术的描述。
专业,极其专业。甚至有些观点超前而大胆,带着一种不顾成本、只追求极致效果的偏执感。这种对技术极限的追求,让海音感到一丝熟悉的不安——这与“牧羊人”那种为了目的不计代价的风格隐隐吻合。
韩逸那边的调查很快有了结果。邮件服务器位于海外,经过多次跳转,无法追踪真实IP。而沈心此人的信息却很清楚:国内顶尖大学少年班出身,麻省理工博士,主攻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与高博是本科同学。回国后加入“锐思科技”,是公司的技术核心,但极少公开露面,几乎不接受采访,是典型的“技术隐士”。背景干净得像一张白纸,但也空白得令人怀疑。
“回复她。”韩逸在电话里沉吟片刻后说道,“保持专业,只谈技术,观察她的反应。这是条线,不能轻易断掉。”
海音斟酌良久,回复了一封措辞严谨、同样专业的邮件,感谢对方的分享,并就邮件中提到的几个技术参数,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疑问,试图将讨论控制在纯学术范畴。
对方的回复来得很快,依旧专业,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遇到知音般的兴奋。尤其是在讨论到,如何通过精密控制温度和压力,“剥离”掉依兰花香中所有“不完美”的、带有油脂感和酢意的后调,只保留最“纯净”、“极致”的前调花香时,沈心的用词变得格外热烈:
“……唯有去除所有生物性的杂质与熵增,才能无限接近那绝对的、永恒的香氛本质。这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提纯’,是对混乱自然的一种升华。”
「当对纯粹的追求超越一切尺度,人性便成了第一个被剔除的杂质。」
海音看着屏幕上的文字,仿佛能透过它们,看到一双隐藏在镜片后、闪烁着偏执光芒的眼睛。沈心追求的,似乎不仅仅是一种香料萃取技术,更像是一种哲学,甚至是一种…信仰。
这种对“绝对纯净”的痴迷,让海音脊背发凉。她想起了康安诊所地下那些冰冷的培养罐,以及“蜂后”那毫无生气的、被“提纯”过的身体。
在后续几天的邮件往来中,海音小心翼翼地引导,试图将话题转向更广泛的应用,比如这种技术是否可用于其他物质的提纯。
沈心的回复变得谨慎了一些,但依旧透露出一些信息:“……这项技术的潜力远不止于香氛。它在信息素分离、高纯度药物载体、甚至是有机-无机界面催化领域,都有着颠覆性的应用前景。我们正在做一些非常前沿的探索……”
信息素分离?有机-无机界面催化?
这些词让海音瞬间联想到了,“腐髓香”那种针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方式,以及失窃的化工厂样本可能涉及的催化剂!
方向似乎越来越清晰了。
另一边,警方对红星化工厂旧案的重新调查也有了突破。一位早己退休的老技术员在警方多次走访后,终于模糊地回忆起,王卫东当年痴迷研究的,似乎是一种基于特殊霉菌发酵的生物催化技术,号称能“点石成金”,大幅提高某种重要化工原料的产率。但厂领导认为其想法不切实际且危险,拒绝支持。
“那小子……有点疯魔了,总说什么‘自然之力’才是最完美的催化剂,要打破常规……”老技术员摇着头说。
而技术队比对发现,王卫东当年试图合成的催化剂,其理论产物之一,与“锐思科技”去年申请的一项,关于“高效有机废水降解”的专利中,提到的核心催化成分,在化学结构上有高度相似性!
只不过,“锐思科技”的专利将其描述为一种“人工设计的仿生酶催化剂”,效率更高,更稳定。
一条跨越西十年的线,似乎终于被连接了起来!王卫东未完成的、被视为危险的研究,可能在西十年后,被“牧羊人”及其团队用更先进的技术实现了,并应用在了某个不为人知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