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海音早早便开始了工作。她将庾汐给的那一小撮龙涎香粉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品闻,加深气味记忆,另一部分则准备用于更精细的仪器分析。她坐在工作室里,面前放着香道用的品香纸和灰押,小心翼翼地炙烤着一小粒香粉,闭目凝神,捕捉着它在不同温度下释放出的细微气味变化。那醇厚、温暖、带有独特动物感与甜木香的气息,让她再次感叹其配方的精妙。
同时,她开始通过线上渠道和圈内人脉,联系可能的顶级香料供应商。龙涎香本就稀有,品质上乘的更是可遇不可求,她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筛选和鉴别。电话、邮件、信息往来不断,她完全沉浸其中,连韩逸什么时候出门上班的都没留意。
临近中午,她的手机响了起来,屏幕上显示的是“韩逸”。她以为是日常的问候,随手接起,语气轻快:“喂?怎么,想我了?”
电话那头传来的,却是韩逸工作时的严肃声音:“音音,能不能来局里一趟?有个案子,需要你来参加一下案情分析会。”
海音愣了一下,她听出了韩逸话语里的不同寻常,他也很少会在她专注于调香工作时,这样打电话首接叫她去局里。
“好,我马上过去。”
海音没有多问,立刻应承下来。她迅速保存好电脑上的资料,将香粉样品仔细收好,换了身出门的衣服,便打车前往市公安局。
刑侦支队会议室里,气氛凝重。韩逸也在场,眉头紧锁。主持案件的王副局长正在介绍情况,投影屏幕上显示着现场照片和死者信息:
“……通过车内的行驶本和驾驶证,确认死者名叫庾汐,西十一岁,死于其名下的私家车内。办案人员抵达现场发现,死者头部套有透明塑料袋,初步判断符合窒息死亡特征。死亡时间约在昨天下午3点至6点之间。现场勘查未发现搏斗痕迹,车窗紧闭,车内只有死者指纹。表面看,倾向自杀。”
这时,王副局长话锋一转:“但是,韩逸同志首先提出了强烈质疑。他认为,以他对庾汐多年的了解,其性格开朗乐观,生活顺遂,近期也未发现有任何厌世倾向,不存在自杀可能。”
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韩逸。韩逸沉声道:“王局说得没错。庾汐姨是我父母多年的好友,她几乎是看着我长大的。她的为人我非常清楚,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就在前几天,她还通过我母亲向海音订购了一批驱蚊精油准备送人,这完全不是一个有自杀念头的人会做的事。”
王副局长点头,看向海音:“海音顾问,听韩队说你昨天去过死者家。请你详细介绍一下昨天会见的情况,特别是庾汐当时的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
海音深吸一口气,清晰而详细地回忆起昨天的每一个细节:到达时间昨天上午九点半,从庾汐家精心打理的玫瑰花园,到室内昂贵的龙涎香氛;从她爽快支付精油尾款并大加赞赏,到热情委托定制龙涎香粉,甚至迫不及待地预付十万定金和送上名牌包作为见面礼;以及她言谈间对未来的期待、对生活的热爱……
“综上所述,”海音最后强调,“在我昨天上午十点多离开时,庾汐姨情绪,精神状态极佳,对未来有美好期许。所以,我无法相信,这样一个人会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后,会选择用如此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完全不符合逻辑。”
海音的叙述生动具体,尤其是一些细节极大地佐证了韩逸的判断,让在场所有办案人员对庾汐其人都有了一个鲜活、立体的正面印象。一个如此热爱生活的人,自杀的可能性确实微乎其微。
“还有一个关键疑点,”王副局长切换了一张证物照片,上面是一个空的车钥匙孔,“车内没有发现车钥匙。我们组织了人力对现场周边进行了反复搜寻,至今没有找到。如果是自杀,车钥匙去哪里了?这解释不通。”
会议室内展开了讨论。基于韩逸的质疑、海音的证言以及“消失的车钥匙”这个硬性疑点,大家逐渐达成了共识:他杀的可能性远大于自杀,此案应立为刑事案件进行侦查。
“但是,”王副局长总结道,“目前所有证据都指向自杀,我们缺乏指向他杀的首接证据。下一步侦查方向需要仔细斟酌。”
这时,海音提出了一个请求:“王局,韩逸,我能不能……去看看死者?我想亲自确认一下。”她的理由很充分,“我昨天和庾汐姨近距离接触了很久,对她的气味印象非常深刻。或许能发现一些你们容易忽略的细节。”
韩逸看向王副局长,王副局长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可以。小韩,你陪海音顾问去法医室一趟。注意程序。”
在韩逸和一名法医的陪同下,海音来到了气氛肃穆的法医室。当存放遗体的冷柜被缓缓拉开时,一股寒气涌出。海音将目光落在死者面部。容貌确实与庾汐极为相似。
但下一秒,海音的眉头微微蹙起。她缓步靠近,尤其仔细地嗅了嗅死者头发的区域——因为头发最容易吸附和保留气味。
片刻后,她抬起头,眼神异常肯定,对韩逸和法医说:
“这不是庾汐。”
“她身上没有我调制的驱蚊精油的味道,没有她家里那种顶级龙涎香的气息,甚至连洗发水的香味都不一样。”
“虽然长相一样,但气味不对。昨天我见到的那位充满活力的庾汐,绝不是眼前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