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逸父母家收到的恐怖礼盒,像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在本就波澜暗涌的湖面上激起了滔天巨浪。韩逸父亲,那位退休多年的老刑警,在看到盒中物品的瞬间,眼神骤然变得锐利而冰冷,他沉默地拿起那张背后画着红叉的照片,指关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但最终,他只是重重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什么也没说。那种无声的支持比任何言语都更沉重。韩逸母亲则明显受到了惊吓,尽管她强装镇定,但眼底的忧虑却无法掩饰。
韩逸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关系,对快递源头进行了彻查。结果依旧是那条熟悉的、令人绝望的死胡同——快递单是伪造的,揽收点是一个混乱的城中村代收站,监控模糊不清,现金支付,无从追溯。对方像个精通遁形术的魔术师,每次都能在帷幕落下前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种明目张胆却又无迹可寻的挑衅,像慢性毒药般侵蚀着两人的神经。海音发现,自己甚至开始对家门口出现的普通快递包裹都产生了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恐惧。而韩逸的睡眠变得更浅,任何一点细微的声响都能让他瞬间惊醒,手本能地伸向枕下。
面对僵局,韩逸深知必须跳出固有思维。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海音作为气味顾问参与过的所有旧案,尤其是那些涉及跨境、有组织犯罪,最终却线索中断的悬案。“牧羊人”的能量和谨慎,绝非普通仇家所能及,其背后必然盘根错节。在众多卷宗中,一桩代号“夜莺”的陈年旧案引起了他的特别注意。
“夜莺”案,是一起特大跨国走私案,但走私的物品并非普通的毒品或武器,而是高端假冒香烟。此案复杂之处在于,这批假冒香烟不仅工艺精湛足以乱真,更被发现在过滤嘴中添加了一种特殊的、具有微弱致幻作用的植物碱,用以培养其消费群体的依赖性,牟取暴利。案件在追踪到东南沿海某个走私枢纽时,关键嫌疑人离奇死亡,上游组织如同人间蒸发,线索全部中断,最终成为悬案。
韩逸之所以重翻此案,是因为在当年的现场勘查报告中,他注意到一个曾被忽略的细节:在查封的走私货船底舱一个隐蔽的暗格里,除了发现少量未及转移的特制香烟外,还找到了几个空置的金属容器。当时的技术人员曾记录,容器内壁残留有刺激性化学溶剂气味,但因容器被清洗过,且案件重点在香烟本身,这一发现并未被深入追究。
“刺激性化学溶剂……”韩逸反复咀嚼着这几个字,脑海中浮现出海音描述的、那缕汽油味中夹杂的怪异化学涩味。是巧合吗?
他立刻调取了“夜莺”案的全部电子档案,并亲自去了市局证物仓库,找到了那几个尘封的金属容器。虽然时隔多年,残留气味早己微乎其微,但韩逸还是小心翼翼地提取了样本,送往刑侦支队技术中队最新的高精度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同时,他联系了当年参与“夜莺”案、现己调任海关缉私局的老战友,请求协助查询当年是否有关于类似特殊溶剂的跨境流通记录。
等待分析结果的过程是焦灼的。韩逸几乎住在了办公室,烟雾缭绕中,他一遍遍梳理着“夜莺”案的脉络,试图找到与“牧羊人”可能存在的交集。他发现,那个离奇死亡的嫌疑人,生前曾与一个活跃于东南亚的影子商人有过密切接触,而该影子商人传闻中经营的业务十分庞杂,从非法伐木到化学品贸易均有涉足。这条模糊的线索,仿佛黑暗中一丝微光。
几天后,技术中队的报告和海关战友的反馈几乎同时到达。技术报告确认,从容器内壁残留物中检测到了几种不常见的酯类化合物成分,其组合具有一定特异性。而海关的反馈更令人振奋:他们在一个受限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后,发现该残留物气味指纹与三年前边境在查获一批贴牌假冒香水时,在其货柜中发现的未知高纯度溶剂高度相似!
就在韩逸为这一突破性的关联感到振奋时,海音也在她的“司法气味学智能分析平台”上取得了进展。她根据记忆构建的气味模型,与海关数据库中那条关于未知溶剂的记录匹配度达到了72%!
两人将信息一对,震惊地发现,他们从不同方向出发,竟然指向了同一个关键节点——那种神秘的、具有特殊气味的工业溶剂!
“这种溶剂,很可能就是‘牧羊人’用来消除痕迹的工具,甚至可能是他们这个犯罪网络某种特定活动的‘副产品’或‘必需品’!”韩逸眼中燃烧着猎手般的锐利光芒,“‘夜莺’案,那个影子商人,还有现在的‘牧羊人’,他们之间,很可能存在我们尚未摸清的链接!”
希望,如同黑暗中划亮的一根火柴,虽然微弱,却真切地驱散了一部分浓重的绝望。他们仿佛在无边无际的迷雾中,终于摸到了一条若隐若现的绳索。这条绳索,一端连着过去的悬案,一端牵着当前的威胁。
然而,兴奋之余,一丝寒意也随之而来。如此关键的线索,为何会在多年后,几乎同时被他们从不同途径挖掘出来?这究竟是坚持不懈的调查终于拨云见日,还是那个始终领先他们一步的“牧羊人”,故意抛出的又一颗毒饵,意在将他们引向一个更危险的深渊?
但此刻,他们己别无选择。与其在恐惧中坐以待毙,不如沿着这条由旧案烟尘和诡异气味铺就的荆棘之路,主动迎向那未知的危险。韩逸深吸一口气,拿起电话,开始部署下一步针对“夜莺”案重启调查和追查影子商人的行动。这场无声的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