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剑走偏锋的大明 > 第九百六十章 我也要学(第2页)

第九百六十章 我也要学(第2页)

二、建立“信息驿网”,以渔船、商队为纽带,每月传递各地民生动态,汇总编成《天下实录》;

三、秘密培训“制度播种者”,挑选聪慧坚韧之青年,潜入学政、户部、按察司等机构任职,从内部推动改革。

“我们不再靠一人之力撼动朝堂,”她站在礁石上宣告,“我们要让体制本身长出新的筋骨。”

话音未落,南方海平线出现数点帆影。不久,朱莲乘舟登岛,带来惊人消息:张居正去世,朝局剧变。反对派全面清算“戊子新政”,废除考成法,撤销民兵协防制,重新启用宦官监军。更有御史奏称“赤莲妖书惑众,请焚其籍,诛其党”。

“但他们烧不了。”朱莲冷笑,“书已传遍江南,连宫中太监都在偷偷抄阅。有个小黄门读完《民权初论》,竟主动揭发上司贪污漕粮,吓得东厂连夜抓人。”

沈兰舟听罢,沉默良久,终道:“风暴总会再来,但我们已非昔日草芥。通知各地分院,转入地下运作,继续办学、传书、记录真相。记住,越是黑暗时刻,越要保存火种。”

当夜,她取出珍藏多年的姐姐遗物??一枚银簪,顶端雕成莲花形状。轻轻插入发髻,一如少女时代模样。

次日清晨,她独自登上山顶?望台,手持自制望远镜眺望远方。忽然,镜头中现出一艘巨舰轮廓,悬挂大明水师旗号,却配有西式炮位与三角帆。舰首站着一人,竟是多年不见的戚继光养子戚金,身旁还有熟悉身影??云南分院的林婉儿,当年背着药箱翻山越岭的少女,如今已是精通外科医术的“海上医官”。

他们带来了新型战舰图纸、海外疫情报告,以及一个更大胆的构想:组建“赤莲舰队”,不为征战,而为护航、救灾、运送教师与书籍,成为漂浮在海上的自治共同体。

“我们可以避开官府控制的港口,”林婉儿激动地说,“直接停靠渔村、岛屿、华侨聚居地。每到一处,就开课三天,播撒知识。”

沈兰舟看着这群年轻人眼中燃烧的光,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好。那就叫它‘启明号’。”

三年后,启明号首航成功,从浙江至琼州,沿途设立十七个“浮动书院”,惠及渔民逾万人。更在一次台风救援中,凭精准气象预测与组织调度,救回八百余名被困船民,轰动沿海。

朝廷欲禁,却发现该船注册为民办慈善机构,资金来自各地商贾捐赠,船员皆持书院文凭,行动完全合法。最后只得默许,私下称之为“无法剿灭的仁贼”。

万历二十五年,京城突发瘟疫,太医院束手无策。恰逢启明号北上渤海湾,林婉儿率医疗队登陆天津,推广“隔离分区、沸水消毒、口罩防护”三法,配合中药调理,半月内控制疫情。百姓感念,称其为“莲医仙姑”。

此事震动紫禁城。皇帝亲召内阁议政,问:“此女何人门下?”

张居正继任者申时行答曰:“据查,出自东南某隐逸书院,师承不明,然其所用之法,皆载于一本名为《民权初论》的私撰书中。”

皇帝沉吟许久,命取书来看。三日后,他悄然下令恢复部分考成制度,并允许京师三所民间书院增设“实务科”,讲授会计、律法、工程。

风吹暗涌,变革无声。

又一年春,沈兰舟病倒。高烧不退,梦中常唤姐姐名字。弟子们日夜守护,只见她唇间反复呢喃:“制度……必须……活下去……”

某夜,她忽然清醒,唤来朱莲,交付最后遗训:“我不立墓,不刻碑,不传名。若有人问我何许人,只说:一个相信普通人也能改变世界的教书先生。”

黎明时分,她安然合目,手中仍握着那本《民权初论》。

七日后,孤岛降下赤莲旗,全岛默哀一日。孩子们齐声朗读课文,声浪随风飘散于碧海蓝天之间。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故事终结之时,广东传来急报:启明号在南海遭遇风暴沉没,全员获救,但船上携带的五百套教材尽数落水。令人震惊的是,数日后,沿海十几个渔村自发组织潜水打捞队,竟从海底一一寻回课本残页,晾干修补,继续使用。

更有甚者,杭州双莲亭附近村庄,一群少年自发成立“兰舟学社”,每日清晨诵读《民权初论》,并仿照议事会模式管理村务,连族长都不得不让步三分。

而在遥远的吕宋,幸存的海莲塾女学生出版第一份华文报纸《南洋正义》,刊发社论《致大明女子书》,呼吁全球华侨女性团结自强。文章结尾写道:

>“我们从未见过那位先生,但我们读她的书,走她的路,活成她的理想。

>她不在了,却又无处不在。

>因为每一个敢于说话的女人,都是她的化身。”

时光流转,至天启年间,阉党魏忠贤专权,大肆搜捕东林党人,焚毁书院,禁绝言论。就在最黑暗的时刻,一份匿名刊物悄然流传,封面绘一柄断剑插在泥土中,嫩芽从中生长,题曰《剑芽》。内容全是摘录《民权初论》与《新罪录》精华,并附各地抗暴实录。

据说,第一份《剑芽》出现在刑场。一名即将被斩的书生临刑前高喊:“真理不死!”随即从袖中抽出一页纸抛向人群。那纸上,正是沈兰舟当年写下的句子:

>“历史从不由英雄书写,而由无数普通人共同铭记。”

多年以后,清军入关,明朝覆亡。但在江南乡野,仍有老人指着学堂墙壁上的对联对孩子说:

>“十年磨一剑,剑走偏锋,锋不在刃,在民心所向。”

问是谁写的,老人笑而不答,只指向东海方向。

海风依旧吹拂,浪涛不息。

谁也不知道,那枚白色玉蝉漂流瓶,是否已在某片陌生海岸被人拾起。

但可以肯定的是,

当又一个孩子拿起笔,写下第一个“公”字时,

那道微光,便又一次亮了起来。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