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剑走偏锋的大明 > 第九百六十一章 国师还活着吗(第2页)

第九百六十一章 国师还活着吗(第2页)

那人淡然一笑:“无人指挥。我们只是读了同一本书,想到了同一条路。”

百户愤然:“那书是谁写的?!”

“听说是个女子,”那人望着窗外春雨,“但她不在了。”

“那你们为何还要继续?”

“因为她写的每一个字,都在告诉我们??普通人也能改变世界。”

百户怔住,久久无言。回京复命时,他在奏疏末尾添了一句:“此患不在党羽,而在人心;不在文字,而在信念。若不改政令以顺民情,则焚书易,灭志难。”

这份奏疏被魏忠贤撕毁,但他私下召见心腹时曾喃喃:“怪哉……一群女人孩子,怎会有如此韧劲?”

天启六年,一场大地震摧毁山西多地,官府救灾迟缓,饿殍遍野。正当绝望蔓延之际,一支打着“赤莲慈善”旗号的队伍抵达灾区。领头者竟是林婉儿之徒,一位名叫苏芸的年轻医女。她们带来草药、净水装置与简易帐篷,更教会灾民如何建立“自救委员会”,按户登记、统一分粮、轮流值守。

一个月后,疫情控制,秩序恢复。百姓欲立碑感恩,苏芸摇头:“不必记我们名字。若真想回报,请将来别人遇难时,你也伸出手。”

有人问:“你们到底是什么人?”

她指着胸前绣着的一朵莲花:“我们是读书的人,也是做事的人。我们的老师说,知识不该锁在阁楼,而该走在路上。”

岁月流转,崇祯即位,铲除阉党,一度清明。他曾听闻民间流传《剑芽》,派人寻得一本细读,竟连夜批注数十条,叹曰:“此非乱臣贼子之言,实乃救世良方也。”遂有意重启新政,广开言路。

可惜内忧外患交迫,流寇四起,清兵叩关,国库空虚,改革寸步难行。但他仍悄悄保留了几所民间书院,并默许《基础公民手册》在部分地区流通。

崇祯十五年冬,北京城外雪深三尺。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乞丐蜷缩在城墙根下,怀中紧抱半册残书。巡逻士兵欲夺而焚之,老人突然抬头,眼中精光闪现:“你可知这纸上写的什么?”

士兵冷笑:“妖书罢了。”

“这不是妖书,”老人缓缓道,“这是我女儿临死前背下来的《公共卫生十则》。她当接生婆,靠这个救活了三百多个娃娃。她说,先生教的,干净的手能挡住瘟神。”

士兵愣住,最终默默收刀离去。

当晚,他在营房写下平生第一封家书,叮嘱妻子:“若村里再有产婆,请让她去听‘浮动学堂’讲课。我不懂大道理,但我知道,能让母亲安心生孩子的学问,一定是好学问。”

又十余年,清军铁蹄踏破江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血流成河。许多书院毁于战火,典籍付之一炬。可就在清廷颁布“剃发令”的当天,苏州一间破庙里,十几个孩子围坐一圈,在煤油灯下齐声诵读:

>“人生而平等,无论贵贱男女。

>权利非天子所赐,乃生于人心之中。

>故人人皆应识字,皆可发言,皆能决定关乎自身之事。”

领读者是个十二岁的女孩,父亲死于战乱,母亲被迫改嫁,她带着弟弟逃出城,怀里唯一物件就是一本烧焦边角的《基础公民手册》。

有人劝她:“现在是清朝了,这些话不能再讲了。”

她摇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讲下去。因为先生说过,制度可以被摧毁,但只要还有一个人记得,它就能重生。”

顺治八年,南方反清势力渐衰,清廷开始推行汉化政策,恢复科举,重修书院。某日,礼部尚书呈上一份地方奏折,提及浙江某县新建一所义学,课程除四书五经外,竟另设“算术”“律法”“舆地”三科,教材名为《实务通考》,署名作者为空。

尚书皱眉:“又是这类杂学?”

皇帝翻阅良久,忽而一笑:“有趣。这些人倒是执着。朕听说,就连广东海盗船上,都有人挂着‘议事舱’牌子,打仗前要投票表决是否劫商?”

左右皆笑。唯有皇帝沉吟道:“或许……我们可以不必全盘否定。取其可用者,纳之体制,岂不更好?”

于是,康熙年间,朝廷正式设立“格致馆”,鼓励研究历法、器械、水利,并允许民间创办“实学书院”。虽仍禁《民权初论》之名,但其思想早已渗透于各类教材之中,化为无形血脉。

乾隆时期,文字狱再起,大批书籍遭禁。但令人费解的是,每当官府焚书之时,总有人冒着风险抢出几页残纸,藏于梁上、埋于地下。百年之后,晚清维新志士掘地所得,竟有不少正是当年赤莲遗稿。

康有为见之惊叹:“此等思想,竟早在百年前便已萌芽!”

而这一切的起点,那座孤岛,早已淹没于海平面之下。据说因地震引发山体滑坡,整座岛屿沉入海底。唯有那株银杏树,在最后一次风暴中被连根卷起,漂至福建海岸,被人种于村口,至今枝繁叶茂。

每逢春日,孩童嬉戏树下,常有老人讲述一个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位女先生,住在海中央的小屋里,天天写书教人。她没有剑,也没有官职,但她用文字造了一把看不见的剑,锋利无比,专斩愚昧与压迫。

后来她走了,可那把剑留了下来,藏在每一本被传阅的书里,藏在每一次公正的讨论中,藏在每一个敢于说“我不服”的人心深处。

所以你看,真正的剑,从来不需要闪耀。

它只需存在,便足以劈开黑暗。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