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八百五十六章 五疏集韵(第1页)

第两千八百五十六章 五疏集韵(第1页)

这样统计和比对,完全可以通过程序来分析,周至只需要组织李一佳和黄瑞山写出需求书,将程序研发任务交给相关小组,甚至都不需要太高深的编程能力,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即便是只完成了这样一小步,就挖掘出了很多的问题,脉络梳理明确之后,就能够发现以前很多大家想当然成立,但其实却并不成立的逻辑关系。

由此就可以发展出许多的研究方向。

比如声母和韵母的重新划定,以及单韵母和复韵母的重新解释。

以《平水韵》的“上平四支”来举例,这一个韵部当中,集中了“支”“垂”“仪”“诗”“碑”等,都在一个韵部里,却和“上平五微”当中的“微”,“辉”,“非”等字分列。

当关系梳理出来之后,规律就出来了,“上平四支”各自的读法,应该是类似普通话的读法后面再加上一个i的发音,比如“碑”,其实是读作了bo-i,“垂”,读作“su-i”,这样一来,“上平四支”这一部,收集的其实是当时韵尾

为i的汉字,和“上平五微”当中的“微”mei,“辉”fei,“非”fei,的确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区别的,因此分别列为两个韵部,一点毛病都没有。

当然这样的理解方式和方法在以前也有学者们提出来过,但是有争议,好些学者对于这个区分,根据自己掌握的学识进行过不同的解释,现在周至厘清了脉络和相互之间的应证关系后,可以将这个问题给明确下来了。

这可不是小问题,这个问题在唐代宋代完全不是问题,可到了元代,大家就发现自己说的话和韵书对应不上了,然后越往后大家发现差异越大。

中间大家做出了不少的修正,和调整,根据字音的后续发展,将以前的韵部或并或分,将之变得适用,然而等到了清代,当声韵学家们引入了声韵变化这个概念,将小学之学发扬光大起来后,突然发现,只根据韵书去反推中

古字音的正确读法,已经成为一个大难题了。

因为流传下来的信息只有文字,没有实际读音,相当于只有字典,有音标,但是没有人知道准确的读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前提条件不充分”,只能根据现代发音和留存典籍去猜测和推拟了。

文科的悲哀就在于前提条件的不充分不固定,囿于各自掌握的知识不一样,方法不一样,得到的结果也就不一样,许多问题很难得到统一的,唯一的标准答案,只能形成为多个解释方向,由此产生各种学派。

周至不能说自己就绝对正确,但是毫无疑问,他的做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了一大步,每厘清一个争议点,就在学术上填上了一个坑,立起一座碑。

而当后人再次走到这座碑前,就会看到碑下那个小小的名字。

将汉字韵母分出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来理解,将古人的韵书重新看一遍,就能够看得出来他们在编制韵部的时候,进行过一些取舍,周至提出《平水韵》“上平四支”和其他曾经难以理解的分韵方式,其实是古人从实用

原则出发,依韵尾特征进行了取舍,从而将韵部整列出来,就是提出了一个很有研究必要的方向。

这只是这次整理工作带来的新发现的一个小小例子,类似的例子在整理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每一个都可以单开好几篇的论文出来。

这些论文周至不可能全部都做,所以只能开辟出一个学术研究小组出来,交给蜀大别的研究成员来执行。

最开心的是谁?当然是辜开来了,他也没想到,带一个周至的博士可以带出一个博士点来。

虽然声韵学冷门,但架不住信息工程学热门啊!这个博士点就是奔着培养文理复合型人才来的,复合型是什么意思?就是不管从文理哪头论,都属于新的研究方法,特别容易出成果的那种。

别说文科了,现在就是在计算机学院,一个精通数据库,高级语言编程的都可以称之为人才。

甚至一个懂得将需求书转化成技术方案书的系统设计人才,都是各方争抢的对象。

一时间蜀大中文系有点应接不暇之势,之前不得不把声韵学视为冷灶,不得不将自己学业往文字学,史学,古典文学上代课的学者们,突然发现,好像自己本门的冷灶上,突然冒出来了一大锅热气腾腾的大窝头。

吃不完,根本吃不完…………………

假期里本来应该是学校比较清闲的阶段,结果蜀大中文系却忙了个不可开交,主要就是进行各种课题的申报和审批工作。

一些课题甚至让周至都觉得啼笑皆非,在文科研究中引入现代信息科技作为工具本身是一件好事儿,但是什么课题都硬往这里边挤就有些无厘头了。

为了让老师哥做人,周至只好自己唱起了红脸儿,将送来的课题剔除掉了实在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那部分,剩下的将纳入到中古声韵推拟这个项目里边来,定出了几个大课题:近代声韵学成果校勘;清代小学古籍校勘;宋辽

金元明清官话正韵演化;第五次《集韵》疏证;唐宋中古音拟构。

其中《集韵》疏证是老师叔的项目,这个项目说起来实在是好玩,辜家人玩了几辈子了,结果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正式的成果推出来。

第一次《集韵》的疏证工作还是师祖祖在建国就开始了,结果稿子在动乱当中遗失了,直到前几年才被江舒意在旧书摊上意外找到,那是第一次疏证。

拿到师祖祖遗作后,辜老和周至对遗稿进行了非常严谨的校对,这是第二次工作。

之后国家让已经退休的老师叔去了首都,成立了《集韵校本》疏证工作小组,在那里进行第三次疏证工作。

就在工作即将完成的时候,周至又在海外搞到了翁氏旧藏,其中包含了《集韵》现存最早的版本,南宋明州本原版,为了谨慎起见,老师叔决定根据明州版本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重校,这是第四次疏证,也让《集韵校本》成

果再次推迟。

然后就是现在,方言声韵标本库和古籍声韵管理关系整理出来后,声韵学研究多了两项“神器”,老师叔决心也将之引入到研究之中,电话打到周至这里来,自家人的要求周至当然点头如捣蒜,于是关于《集韵》的疏证进入了

第五轮。

要是细论起来,辜氏一门对《集韵》的研究,算上周至已经搞了四代,时间跨度得有六十年,其治学态度严谨,由此可见一斑。

以前周至还对《集韵》的成果挺上心的,觉得应该尽快推出成果才对,不过现在也已经没有那份心思了。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