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中没有生气愤怒,二人抬眸,见皇帝脸上神情如往常,看着他们的眼神中反而真有几分好奇疑惑在。
“臣以为,其二者各有利弊,”黄道周先行开口道:“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却有调和六部之职,但因为群议,稍加迟缓,却能集思广益,至于宰相,效率虽高,但权归一人,极易滋生专权。”
蒋德璟点头附和,“若要设宰相,不妨仿唐宋旧制,设‘同平章事’数人,共议朝政,既可提高效率,又可防一人擅权。”
“唐宋之制,最终仍演变为权相专权,如此的话,还不如维持内阁,精简流程,不仰赖司礼监。”黄道周说道。
朱由检抬了抬手,打断二人议论,笑着道:“卿所言皆有道理,内阁也好,宰相也好,各有利弊,大明症结,不在制度,而在人心。”
黄宗羲提出的思想有其进步性,可以说摸到了民主制的门槛,可是他这设想仍旧属于“贤人政治”的范畴,且如今大明可还是小农经济,能有多少人支持且明白的?
不过,黄宗羲虽没能提出一个更优的权力结构方案,但却揭示了专制政体的结构性缺陷。
“黄卿,你所提之事,朕准了,届时劳烦你牵个线,若他二人点头,便让黄宗羲跟着王徵去船厂。”朱由检道。
话音刚落,外头来人禀报,说王徵求见。
“白日不能说人啊。。。”朱由检笑了一声,遂即抬手宣王徵入殿。
“刚说起你呢,你就来了!”朱由检吩咐赐座,才又问,“王卿今日所为何事?”
“不瞒陛下,臣近年来屡感身体疲惫,但陛下交托不敢怠慢,思来想去,臣便有了两个想法。”
“王卿但说无妨!”
“臣放眼大明,如今能同臣一起研制蒸汽机械的,唯有宋司农,臣恳请陛下,不如让宋司农回京?辽东粮食问题,臣以为陈子龙可独当一面,且眼下农政司也扩充了不少人才,离了宋司农想来也是没问题的。”
王徵说完后,没有停顿,继续道:“其二,臣想从大明专业学院、以及这届进士中择选数人。。。”
不得不说,这君臣还想到一块儿去了。
“我等适才还说了此事,”黄道周看向王徵,“下官同陛下推荐刘宗周弟子黄宗羲,其擅长西学,学识渊博,想来是个合适的。”
王徵抬头看向皇帝,见他点头,“对,不过也要你们自己点头才成。”
“多谢陛下,”王徵笑着道:“葵心先生推荐的人选定是合适,臣出宫后便去瞧一瞧。”
“至于宋应星那儿。。。”朱由检听了王徵这提议,倒也觉得可行,可具体如何调配人手,自己还得好好想想。
“朕再斟酌斟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