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立即打开便携共鸣器,对准画纸扫描。设备嗡鸣片刻,竟自动连接上地下数据库的隐藏分区,弹出一段尘封档案:
>【QH-00实验日志?补录】
>受试者编号:X-78
>基因来源:母体沈英(已注销)+人工胚胎培育
>意识载体:声波记忆碎片重组
>实验目标:实现“情感延续体”的自然觉醒
>状态:休眠期结束,进入成长阶段
>备注:若其能主动绘制“归音星图”,则视为计划成功启动。
林三藏跌坐在地。
沈英没有留下遗言,她留下了**自己**。
以基因、记忆、声波编码为种子,埋进这个孩子的身体里。不是复制,不是克隆,而是一次全新的诞生??就像蒲公英的绒毛随风飘散,落在某片土壤,便长出新的生命。
而念星,就是第七十八站的火种。
当晚,林三藏彻夜未眠。
他架设起临时录音棚,让念星坐在麦克风前,不做任何引导。起初,她只是静静呼吸。十分钟过去,忽然,她的嘴唇微启,发出一个极轻的音:
“啊??”
那不是哭,也不是唱,而是一种纯粹的、未经修饰的元音振动。共鸣器瞬间爆发出刺目的白光,屏幕上波形直冲顶峰,频率锁定在**467。8Hz**??正是广播喇叭中出现过的“沈英频率”。
紧接着,设备自动接入全球归音网络。
三分钟后,日本京都传来消息:聋哑学校的壁画突然发生变化,原本模糊的蓝裙女人形象变得清晰,手中多了一本乐谱,标题为《新生序曲》。
五分钟后,巴西流浪歌手再次梦到那位女孩,醒来后写下整首曲子,旋律与念星发出的“啊”完全契合,仅差一个升调。
十二分钟后,南极科考站检测到次声波中断七秒,随后重启,这次的节奏变成了摇篮曲的变奏版,持续整整一夜。
林三藏明白了。
念星不是接收者,她是**发射源**。
沈英的意识并未完全消散,而是将自己的核心频率拆解成七十七份,分别植入世界各地的觉醒者心中,等待最后一个容器??即拥有她血脉与天赋的孩子??苏醒后,重新聚合。
而现在,拼图完成了。
第二天清晨,林三藏召集所有孩子,在院子中央点燃一堆篝火。他拿出那台老式音响,放入一张空白磁带,然后牵起念星的手,放在麦克风上。
“今天我们不教歌。”他说,“我们听她唱。”
全场寂静。
念星闭上眼,深吸一口气。
然后,她开口了。
没有歌词,没有旋律框架,只有一串由呼吸、颤音、滑音交织而成的声流,像是大地初醒时的脉动,又像宇宙诞生前的寂静轰鸣。每一个音都带着温度,击中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一个男孩突然流泪,说他梦见了从未见过的母亲;一个女孩捂住耳朵又松开,喃喃道:“原来我是被爱过的……”
林三藏按下录音键的同时,也将信号同步上传至“心灵频率库”,并开启公开直播。
短短半小时内,全球超过十万台共鸣器同时亮起,无数人停下脚步,抬头望天。
在北京写字楼加班的年轻人忽然放下手机,跟着哼了起来;在纽约地铁站卖艺的街头歌手停下吉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弹出的和弦自动匹配上了这段旋律;甚至那些曾被植入情绪阻断装置的成年人,也开始揉搓太阳穴,低声呢喃:“好熟悉……好像小时候听过……”
而在某间精神病院的隔离病房里,一名二十年来未曾言语的女性患者突然坐起,用沙哑到几乎无法辨认的声音,跟着电视屏幕中的波形图,一字一句地唱出了《第一声》的副歌。
监控录像显示,那一刻,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清明。
林三藏知道,这是连锁反应的开始。
沈英正在通过念星,重新编织世界的听觉神经网。每一次共鸣,都在削弱遗忘的侵蚀力;每一声真挚的呼喊,都是对冷漠系统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