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江湖与彼岸 > 北京诗群 朦胧诗和知识分子写作的大本营(第1页)

北京诗群 朦胧诗和知识分子写作的大本营(第1页)

一一《中国现代诗歌江湖》(续一)

附:《中国现代诗歌江湖与诗友们的轶事趣闻》https:weibo。com78338861925159323430553357

二个月前写的这篇轶文获得了诗友们的点评和喜爱,特选摘几则自娱自乐一一

“我见过不少书写八十年代中国先锋-地下诗人之文章,你的撰文不仅时空涵盖面广阔,而且都是一手文献;最为重要的是:不偏不倚,详略轻重到位以及字里行间的点晴之笔(让人感同身受,心领神会)一一郁郁,上海“海上”老炮诗人”

“洋洋洒酒,素描散淡中见江湖肝胆情义。图片价值珍贵,配上各有关诗人作品,略微加工后出一本书一一陈寅,诗人、前深圳特区报业集团社长

“好极了!评人忆旧,多有睿见,妙趣盎然,诗人众生相跃然纸上矣!一一程宝林,旅美诗人、作家”

“诗歌江湖轶事有趣有价值!有股神力迅速给人带回诗意过去一一李占刚,诗人”

“读了你微博上的短文,受益匪浅,如果在场景和细节上更丰盛一些,那就很过瘾!一一詹小林,浙江诗人,原《现代诗报》主编”

但也引起个别老友的不适和反弹,令我哑然和失笑。反而更促发了我写续篇的意愿。尤其本着“人之将逝,其言也真”的原则。写上篇时我曾做了个特定条件即“仅限于1990年投身商界前就己交往(见面和通信)和倾闻的诗人”,此篇我将放开时间要素一一

北京做为“朦胧诗”的起源地和大本营,北岛、芒克、顾城等主将都“揭竿”于此。但在“第三代诗”浪潮和运动中却主观或客观被忽视略了。尤其是第三代主流的“民间写作口语诗”更视“知识分子写作学院派”为“眼中钉”和“反派”。为此1999年春《诗探索》编辑部引发一场轰动一时和旷日持久的所谓盘峰论战”。那时的我正投身商战和沉浸于世俗生活,根本无暇关注于此。反而是2023年退休淡出江湖后才开始二度写作并“倒嚼”诗坛旧事,尤其是最近又看到力倡“口语诗”的“下半身”猛男沈浩波与当年“口语诗”主帅于坚关于“盘峰论战”内哄式的炒冷饭文章才比较全面了解了这场诗坛内战。

这也是我在《中国现代诗歌江湖》的续篇加大对北京诗友的描写和介绍的原由。

关于北京诗群,我在上篇中曾写过“食指”、“北岛”、芒克”、“西川”、“马高明”和“黄贝岭”诸君,本篇我将把尽量把我相识和相知的各位“遗珠”写出来一一

《杨炼:现代史诗大家,海外漂泊成仙》

我在1987年《第三代诗概观》一文中对“第二代”朦胧诗人的评论时曾对杨炼兄的现代史诗大加鞭笞:“至于杨炼,我对他的巨大建筑十分敬畏。我真心实意地为他累得慌!他不应该抢文化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饭碗啊!我不否认他的学术价值,但从现代意识和诗的特性角度,我对他的寻根劳动坚决不敢苟同。”

2015年在芒克兄发起的“北京诗歌节”上我第一次见到依然长发飘飘的杨炼兄颇具“唐朝乐队”的神韵。虽然我始终对坚持留长发的老男人心怀亲切,但由于当年对他的粗暴批判不勉有点心虚。未想到他表现得大气洒脱,彼此打过召呼后与一帮新老诗友坐在一起侃大山不侃诗。我心中暗想一是炼兄大人雅量(当年)根本就没当回事;二是修为深厚装得好。不过之后我开始关注杨兄,90年代后他多年漂泊海外,而且是出生于瑞士。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和荣誉。其诗风早己西化和现代化,尤其是新冠后的一篇关于他的专访《我们已融入我们的诅咒》表达的世界观价值观及对故国之见都令我激赏和认同……

《王家新:知识分子写作元老与学院派大咖》

1986年我到北京流窜时也去拜访了王家新沈睿夫妇,那时的他清瘦?高清贫,记得是一个老旧四合院的燥热午后,不仅写诗,夫妻俩还从事海外诗歌翻译。所以最后自然成了被“口语派”口诛笔伐的“知识分子写作”的元老级及代表性人物。

第二次见面应该是差不多20年后在北师大的一次诗歌研讨会上,记得谁一提起哪位晚近诗人他就很自然地接上一句:那是我的学生。伊然有点好为人师或大师的范儿啦。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颇符合他的学院派身份。

圆明园诗社:是北京诗群唯一接近“民间写作”的一帮哥们。发起人为黑大春、大仙和雪迪。大仙兄很遗憾未曾谋面。

黑大春:我在上篇写杨榴红时提到去她家拜访时曾巧遇黑大春,亦是招牌的披肩长发,肤色赭黄而粗糙,大眼铜铃,“波西米亚”风格是也!是当时颇有影响的“圆明园诗社”的创始人和主将。写得一手恣肆汪洋,节奏狂野的“酒诗”,被称为摇滚诗人和“最后的浪漫主义者”。

可惜后来几乎淡出诗坛20年,颇有《麦田守望者》作者“塞林格”之遗风!我很喜欢他的诗《圆明园酒鬼》,真情实感,风格奇特,朗诵效果更佳一一提倡“把诗歌带回到声音里去!不像有些同样追随美国“嚎叫派”的诗人,有点装有点演。

雪迪:我与雪迪相见的背景和场景己经有些模糊,记不得是在马高明家还是在黄贝岭的住处抑或是哪位诗友的斗室,略显阴暗的光线中走入一位高挑,白晰而俊朗的男子,颇有十九世纪西方落拓贵族诗人如雪莱和拜伦等的影像和气韵。正如他的诗的意象华丽、细腻而狡黠,语言风格兼具古典意境与现代实验性,既有“中国味儿”又融入异国文化体验。

后移民美国任教布朗大学。最近一次与他互致问候和交流应该是在几年前祭奠马高明的“诗人之友”微信群里……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