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顶点小说网>江湖与彼岸 > 北京诗群 朦胧诗和知识分子写作的大本营(第2页)

北京诗群 朦胧诗和知识分子写作的大本营(第2页)

阿海:北大诗人和“著名国际出版人”

2007我在香港见诗友孟浪时,他还约了另一位诗友阿海,我与他于1985年在北京相见也是孟浪介绍通过黄贝岭认识的。此兄大名桂敏海,宁波人,又高又瘦的身材顶着一棵梳着三七分的硕大头颅,精明而另类。北大外语系毕业,后移民瑞典,再转战香港从事出版事业。2016年和2018年两度成为海外关注的热点人物,中国媒体曾以《一位香港书商为何能引发瑞典领馆和国际出版家协会关注?》,《香港铜锣湾书店老板桂敏海“失踪”事件调查》,《瑞典籍华裔香港书商桂敏海再次被拘留真相》予以报道。

马力:1985年我与黄贝岭和阿海第一次见面的同时也认识了女诗友马力,以一首诗《爱的咒语》令我刮目相看。我曾在1987年的《第三代诗概观》关于女性诗人的专题时对她做过点评:“她的灵魂与世隔绝,她对女人命运的预感,使她流露出一种自虐的喜悦。她的原生孤独她的纯粹寂寞,使她进入良好的生存状态和艺术状态,读她的诗常常使我觉得我的男性清醒也许不适合于诗,真诚地为她的艺术价值与艺术名誉的严重失调(也许中国还有许多这样的优秀诗人还默默无闻)感到莫名的惆怅。”。

后来她嫁给了一位奥地利人并在奥生活多年……1999年澳门回归之前回国定居,在奥驻中国大使馆做文秘。一是因为母亲生病需要照顾;二是也想女儿接受中文教育;三是她的外藉老公喜欢中国文化,当年来大陆留学也是因为此。

当时我们相约在使馆区秀水南街著名的藏餐“玛吉阿咪”见了一面。我笑着问:“还写诗吗?”

“早就不写了。等我妈病好了,女儿上中学了,也许会的”,她笑着回答。

--此次之后,无论是做为诗友和诗人,她都从我的视野中消失了……

李笠:我与李笠第一次相识是1986年我去北大约见“五四文学社”社长张华峰和他的诗人女友(就是此次经张华峰引见我去拜访了谢冕先生并随后联手包临轩写了引起诗坛一片哗然的批评文章《疲惫的追踪》)。当时在北二外上学的李笠也在场,高白瘦帅,我不知道是否有欧美血统。不久之后就和阿海一样去了瑞典,摇身一变成了国际化的诗人。

第二次见面己经是二十多年后的上海了,记得那次聚会还有严力兄,郁郁和李占刚等诗友。他一头带卷的长发,目光如炬,人和诗都洋溢着北欧风情……

树才:在“北京诗歌节”第一次相识但没有更多交往和交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兼具诗歌创作与法语诗歌翻译的双重成就。

藏棣:也是“知识分子写作”和“盘峰论战”的主力。我与他第一次相见也是在芒克兄搞得“北京诗歌节”上,和西川兄一样,北大出身的诗人都洋溢着文人和学者的气质和风度,令人心生好感和亲切感。而他的高产特别是诗集《诗歌植物学》,以诗歌语言开放性和实验性著称,通过植物意象隐喻人与世界的关系,令我印象深刻。受他启发我写了组诗《动物世界的人类学》。

之后同在小诗弟伐柯拉的“边缘诗群”里时常看到他发的对当下社会和现实的批判性和嘲讽性。图文,令人心领神会……

北大诗人中还有戈麦与西渡两位我也早闻其名但遗憾没有见过面。

戈麦的诗歌以智性想象为核心,语言实验与超现实手法探索现代汉语表达边界,主题涵盖青春、死亡、伦理反思等。1991年9月24日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年仅24岁。

西渡作为诗人和批评家,其作品以语言实验和先锋性表达著称,与戈麦的创作理念存在共鸣。

北京还有一位与我同一茬的独行侠莫非兄更失之交臂。

《海子和顾城及“诗人之死”现象》

顾城和海子分别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

和“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换来“盛名”和接近“永恒”,但却都付出了年青鲜活的生命代价!海子之死让他如日中天,顾城之死则跌落神坛。

虽然这两位“天才诗人”,生前我都未见过,但海子和我是同代诗人,1988年他的卧轨自杀与1989的那场洪水对我的精神打击和震撼同等重要一一也是我1990年投身商界转身世俗生活的转捩点。所以1992年顾城杀妻自尽时,我在大连搞了一场“诗人之死“的系列行为广告活动,借此纪念所有夭折(无论自杀或他杀)的诗人之死包括大学时代最喜欢的国诗人如雪莱、拜伦和济慈,普希金、莱蒙托夫和叶赛宁、裴多斐、兰波及波德莱尔等我曾经喜欢过的“英才早逝”的诗人们!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