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那个李建国,也太滑了吧?表面功夫做的十足,话说的滴水不漏,可我怎么感觉那么不实在呢?跟个泥鳅似的,抓不住一点错处,也摸不清他真实想法。”
叶晨没有立刻附和,他收回望向窗外的目光,转而看向田晓霞,眼神里没有赞同,反而带着一丝罕见的严厉。
他的声音平静,却像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打破了田晓霞略带情绪的评价:
“小霞,你觉得他为什么对我们这么客气?甚至可以说是带着几分谨慎的热情?”
田晓霞先是愣了一下,然后下意识的回答道:
“因为我们是省报的记者?他感到理亏,怕我们继续深挖?”
“这只是最表层的原因。”
叶晨摇了摇头,决定不再让这个姑娘停留在简单的表象认知上,他需要引导田晓霞看清水面的冰山:
“你换个角度想,如果我只是一个毫无背景的普通记者,你也不是田福军的女儿,我们两个还能享受到李建国亲自送到门口,热情寒暄的待遇吗?”
叶辰的话语直接、犀利,没有任何遮掩,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包裹在现实外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田晓霞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无言以对。她不是不懂世故,只是以往或多或少不愿意,或者没必要去深想这一层。
叶晨看着田晓霞瞬间变化的神色,知道她听进去了,便继续点明核心,但刻意控制了解释的深度,留给她自己思考的空间:
“我沾了点虚名,是省作协的人,背后可能还有些他顾忌的关系,而你是田福军的女儿,这个身份,在很多人眼中,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小心对待的信号。”
叶晨顿了顿,语气放缓,但却更加意味深长:
“所以啊,小霞,不要轻易嘲笑别人的圆滑,在那样的位置上,面对我们这样的组合,它的圆滑是一种自保,也是一种权衡。
反过来,如果我们身上没有这些附加值,你觉得等待我们的会是什么?恐怕就不是这种客气了,而是黑名单,是最不受欢迎的媒体标签,在下一次来到铜城采访时,怕是就要经历处处碰壁的冷遇了。”
叶晨说到这里,便停了下来,拿起面前的水杯喝了一口,不再多言。他知道以田晓霞的聪慧,点到即止即可。
说的太透,反而会剥夺她独立思考,消化吸收的过程。真正的成长,需要她从现实的复杂性中提炼出认知。
机舱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飞机引擎持续的低吼。田晓霞靠在椅背上,目光投向窗外,翻滚的云海心绪却比云海更加翻腾。师父的话,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她一直以为,自己能在大四就进入省报实习,并且在短短时间内获得重视和锻炼,靠的是自己在校时的优异成绩,在师专实习时表现出的新闻敏感和那股不怕苦的拼劲。她为此自豪也坚信,这是公平竞争的结果。
可此刻师父的话,像一道强光照进了她潜意识里或许隐约感知,却从未正视过的角落。
自己的优秀固然是基础,但田福军女儿这个身份,是否真的如同一个无形的放大器,让自己通往省报的道路变得格外平坦?是否让李建国这样的人,在面对自己时,多了一层非职业的考量和忌惮?
这个认知让田晓霞感到一阵莫名的沮丧,甚至有一丝自我怀疑。她一直追求的,是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立足。
可现实似乎在告诉她,她的起点本身就掺杂了别人无法企及的便利。那种凭借纯粹努力获得认可的成就感,似乎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田晓霞转过头,看向闭目养神的叶晨,轻声问道:
“师父,那我们做出的成绩,我们的报道,难道也会因为我们的背景而被打折扣?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们是因为这些才成功的?”
叶晨没有睁眼,嘴角却微微牵动了一下,反问道:
“你觉得王世才的报道,是因为你是谁的女儿,或者我是名作家,才具有冲击力和价值的吗?”
田晓霞怔住了,叶晨缓缓睁开眼,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着这个姑娘,轻声说道:
“背景和关系,是客观存在,无法选择,也无需刻意回避或否认。它们可能会打开一些门,但进门之后能走多远,留下多深的脚步,靠的是你手里的笔,是你的专业能力,是你的职业操守,是你对真相的执着和对弱者的悲
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