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去教别人怎么煮这碗面。”
大陆辽阔,故事无穷。
多年以后,当新一代的孩子们在学堂里学习“共情与责任”这门课时,老师会拿出一幅画像:画中是一位模糊身影的老人,背着一把锈剑,蹲在雪地里给一个小女孩递面。没有名字,没有头衔,只有下方一行小字:
**“他不是神,但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人。”**
每逢月圆之夜,桃林总会自发亮起无数纸灯。村民们说,那是心灯的共鸣。若有心诚者静坐树下,偶尔能听见极细微的声响??像是筷子碰碗的轻响,像是老人哼着不成调的小曲,像是雪地上,一步一步,远去的脚步声。
而每年春天,总有旅人声称在极北雪原看到一位孤影。他走得很慢,却不曾停下。有人试图追随,却发现无论跑多快,那身影总在视线尽头,若即若离。直到某一天,一位迷路的牧童被暴风雪困住,奄奄一息时,忽然闻到一股面香。
睁开眼,只见一位老者坐在身旁,正往他嘴里喂一口热汤。
“爷爷……你是谁?”牧童虚弱地问。
老者笑了笑,没说话,只是轻轻拍了拍他的手,又将外袍裹紧了些。
第二天,搜救的人找到牧童,发现他安然无恙,而雪地上只有一串脚印,通向远方,最终消失在风中。
他们顺着脚印寻找,走到一处断崖边,只见崖下积雪洁白如初,唯独中央插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剑。剑旁放着一只粗瓷碗,碗底残留着几根面条,早已冻成冰。
没人敢拔那把剑。
后来,人们在那里立了一座无名碑,碑前常年摆满野花与新煮的面。
再后来,这片土地被称为“心灯原”。
传说,只要在这里许愿,并真心相信光明,就能听见一声轻叹,仿佛来自天地深处的回应。
又一个春天来临。
桃林花开如海,风吹过时,落英缤纷,像一场永不落幕的雪。小梨再次回到这里,已是白发苍苍。她坐在石阶上,手中仍抱着那本《心灯录》,只是封面已磨得发白。
阿禾来到她身边,轻声问:“师父,您后悔吗?”
小梨望着满园桃花,许久才道:“后悔什么?”
“后悔没有求他回来。”
小梨笑了,眼角皱纹如花绽放。
“我不需要他回来。因为他早就活在每一碗面里,每一盏灯中,每一个说‘我愿承其志’的人心里。”
她抬起手,一片桃花飘落掌心。
“你看,春天又来了。”
风穿过桃林,吹动万千花瓣,也吹动那柄静静伫立的锈剑。剑身微颤,发出极轻的一声嗡鸣,像是回应,又像是告别。
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或许正有一个孩子接过一碗面,抬头看向施予者,眼中闪着光。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轮到他了。